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术公告 >  

十年磨一剑,何勤华教授《中国法学史》(三卷本)全部完成出版

 

何勤华教授顷力十年的专著《中国法学史》(三卷本)日前由法律出版社隆重推出。正如该书的出版者在扉页上所述——“历时十年 何勤华教授辛苦琢研第一、二卷修订本,溯古论近,第三卷,全景展现民国时期的法学奇迹, 该套共达150万字的力作倾注了何勤华教授十年的心血,其中包含了何勤华教授多年来治法律史学的心得,收集了大量的关于中国法学史的珍贵历史史料,端是观点与史料并重的法史学力作。

 

    下面是作者在该书封底上介绍的每卷内容:

 

第一卷:中国法学史研究的落后,既有客观原因,如整个社会对法和法学的轻视,中国古代比较系统的法学著作很少,大量关于法的研究的文献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梳理起来很艰难等;也有主观上的原因,如许多学者根本否认中国古代存在法学。本卷的导论和序章首先对中国古代有没有法学?律学能否代表中国古代法学?中国古代法学具有哪些形态?其内涵和外延是什么?中国古代法学和西方或现代法学具有哪些不同的特点等问题作了探讨。

 

第一至第六章对中国古代法学的萌芽、诞生、发达、昌盛、成熟以及衰落的过程作了描述,对中国古代法学在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点以及它对周边国家的影响等作了阐述,最后对中国古代法学为什么必然消亡?中国古代法学在中国学术史和世界学术史上的地位发表了看法。

 

    第二卷:唐以前,除了《唐律疏议》之外,被完整保存下来的律学作品极少,而宋以后,流传下来的律学著作却是琳琅满目。对此,本卷采取了与第一卷不同的研究方法,即减少了论述性文字,而以客观介绍、引用律学原著为主并予以适当说明的方式。这使读者既可以对宋以后中国法学的整体风貌有所了解,又可以对其中的重点作品和重点人物加深印象。唐以前,判例法作品保存下来的极少,而宋以后这方面的成果很多。因此,本书在这方面花了较多笔墨,以揭示与中国古代前期法学不同的宋以后法学发展的特点。到目前为止,除了一些法律条文的规定之外,我们尚未发现唐以前的法医学作品。而宋以后,以宋慈的《洗冤集录》为代表,中国出版了一大批法医学著作。他们不仅在当时领先于世界各国,即使在现在,仍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对此,本书也做了比较详尽的介绍和评述。

 

第三卷:在研究方法上,本卷与前两卷稍有不同,采用了理论探索与史料整理并重的方式,即将全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本书的前五节,以论为主,主要阐述西方法学在近代中国的传播,以及外国人、法科留学生、中国法律教育在近代中国法学的诞生与成长中的作用;第二部分是第六节至第十四节,以史料为主,展现中国近代法学之各个学科的形成和发展过程;第三部分是本书的第十五节,为近代法学家列传,对100位在近代法学产生过程中做出突出贡献的法学家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当笔者坐在上海图书馆近代馆那宽敞明亮而又充满书墨之香的阅览室内,翻阅着一本本民国时期各法学家留下的纸张普遍发黄、发脆的法学著作时,一种崇敬、佩服、惆怅之情油然而生:民国时期中国学者在政局动荡、战乱频繁的社会状态下,在法学领域竟然推出了如此之多的成果,这实在是一个奇迹!

                                                                                                           

                                                          (撰稿:王捷)

 

录入编辑: 李红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