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术公告 >  

国家文物局单霁翔局长做客人民大学发表学术演讲

    3月30日下午,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和文学院共同主办的主题为“城市化进程与文化遗产保护”的讲座在公共教学一楼1101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单霁翔先生应邀做了题为“留住城市的‘根’与‘魂’”的精彩演讲。法学院副院长胡锦光教授、文化遗产法研究所副所长王云霞教授、马小红教授、王春燕副教授、高仰光讲师以及文学院相关领导出席了本次讲座。讲座由文学院院长孙郁教授主持。

 

    单霁翔先生从城市的6000年发展历史出发,对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及文化遗产保护现状做了简要介绍,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文化遗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单先生将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归纳为八个方面:一、在旧城改造中城市记忆消失;二、城市建设的盲目模仿使城市面貌趋同;三、由于忽视城市的文化责任而使城市建设失调;四、城市形象低俗、生硬、浅薄;五、过度商业化使城市环境恶化;六、对文化传统认知的肤浅和对城市精神理解的错位导致城市精神衰落;七、由于缺乏长远的战略眼光和文化视野而使城市管理错位;八、城市文化沉沦。

    接着,单先生从两个方面论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如何处理城市发展与文化遗产保护相互关系的问题。首先,城市应当以战略眼光审视未来发展规划,提出从“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转变的城市发展理念。针对很多城市文化内涵浅薄化,缺乏文化认同感,单先生提出城市应当发展文化竞争力,保留特色的生活方式,实现文化、经济的良性发展循环,让文化创新引领城市发展方向,使城市能够很好地承载历史、展现现实、昭示未来。他以大明宫遗址保护及推广为例,说明文化的影响力、创造力可以推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并进一步提出新时期文化遗产保护的三个基本思路:文化遗产应有自己的尊严;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应融入经济发展;文化遗产保护成果应惠及广大民众。

    其次,文化遗产保护也正在从固态的文物保护向动态的、鲜活的、内涵丰富的文化遗产保护过渡。单先生指出随着人们认识的不断深化,文化遗产的内涵得到了极大丰富,保护的范围逐渐突破原有的固态的、可移动文物向工业文化遗产、水下文化遗产、线性文化遗产甚至非物质文化遗产等方向延伸。对文化遗产保护的目的在于其时代传承性,对文化遗产的传承应当高于对其的保护和利用。在保护的方式和手段上,公众参与的程度也在逐渐提高,并逐渐成为对文化遗产最终、最可靠的保护手段。最后,他希望文化遗产保护能与文化创造有机结合,共同推动社会进步。

    单霁翔先生用两个多小时的演讲,通过对城市化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相互关系的分析,勾画了城市化进程中文化遗产保护的新图景,为听众提供了思考现代城市文明中如何保护文化遗产的新思路,进一步激发了大家参与文化遗产保护的积极性。演讲结束后,单先生与师生们进行了互动,就大家共同关心的文化遗产保护问题进行了深入讨论。(文/崔璨)

    (编辑  王伟)

录入编辑: 张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