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青年文库 >  

评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

   

率性、严谨而富有新意

──评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

盛梦莹

读罢厚厚的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月第1版),荡气回肠。率性的老师,率性又严谨的书,那我就来写个率性而真诚的书评吧。

第一次发到新书,掂了掂,嗯,有质感。本着新奇和十二分的热情,我兴致勃勃看了前言,然后写下了浅薄的小感受,至今第一页还贴着当时写的便签:“老师的前言颇为生动,没有刻板的常规套路,真诚的话语像面对面的对话一般,没有什么沉重感,让人轻装上阵。喜欢使用说明和本书导论的加入,有着莫名的感动。都说大学老师放任学生自由,但我发现此自由不是形式上的放松,而是思想上的留足空间,老师著书时,仍然把学生放在心上,学术思想的引导亦是细心而严谨的,没有放松,种种学习和看书的方法的解释,让我心安,减小了迷失的几率。”

总的印象

1.排版。初翻书本,满目文字,若干张图片,着实没有轻松多少。当然要直面了,试着去接近,发现游刃与文字中也并不是不可能的,心静了心界自然就开阔了,包容了,走近了此书。虽然文字很多,但是大段的集中显得紧凑,特别是标题从大标题到小标题,字体依次缩小,感觉特别有层次感,标题后的空行亦有增添这种感觉。希望以后出版时版面可以印得大一些,书页边界的空隙给人的心灵留白,有细细呼吸的感觉。

2.目录和内容安排。前两编是关于传统法制的,第三编写的是近代化。一开始觉得第三编来的有些突兀。第一编讲传统法制分论的时候是按时期来分的,而第三编也是按时期的,如果把第一编题目换了,把近代化时期加入到最后,这样也是一种方式。还有就是传统法制有其总论,其中有讲到与集权政治与法家思想的关系,讲到近代化的,一些联系是包含在其中的,没有分立开。当然近代发生了更多变化,不是很稳定,定性的东西不多,不过觉得还是来一个小总论总结一下比较好。后来想想,传统法制两编放在前面,近代化放在后面也有其原因,因为很多的特征不同,性质也不同,但再填一编总结一下近代的法制的意见我保留,因为这样看起来更清晰,或许可以从第三编中抽取共同特性来汇编。再提一个建议,还可以补个后记,可以和前言交相呼应嘛。不过仅是个人意见,不知道真那样做会不会有累赘。                    

书的特点

    本书很有特色和创新。

1.老师上课说的法制分期就和其他书不同,这点是比较大的创新就不细说了。

2.老师的语言生动有感情,率性。比如:对喜的感动之情表达得很自然:“我们由衷感谢他!”;“那正是惨不忍睹!”这些融入感情的语言容易带动读者进入情境。

3.语言又不失严谨。如: “目前已知”;另一行“单从。。。。。。”很多处用的限定词很得当。

4.老师课前的阅读选材很好,而且后边有解释。此安排好处有二。一是让我们有材料预习,二是检验我们预习成果。由于本人曾今悲惨地被检查到没预习,至今印象深刻。老师对预习材料的解释一般都放在此课书页的后半部分,所以妄图匆匆一看的同学是达不到预习效果的,这样的安排,有利于我们更仔细地去寻求答案,熟悉新课。

5.每课之间穿插的问题有利于调动气氛,引起思考。每课结束时有阅读指导,深度思考,很是启发人。

6.引经据典,开阔我们的思维。

7.详略得当,对典型的有代表性的时期的法的历史具体展开。

学习的疑惑

    刚成为大学生的我着实对大学学习有迷茫感。不知道该怎么把握学习。在这里想诉说一下我的疑惑和想法,望老师指导。

首先是看书时,当我催促自己加快进度,我觉得文字变得苍白而且类似,一页一页感觉在打转,或者看完这个时期后看下个时期,法律有些重复,就觉得差不多一样了。特别是看大段文言时候,就想直接跳过。真想找到保持热情的方法。不过不论如何,我一定会努力高效率,一直保持虔诚,对这门课,对书。

再说书中一些古刑古法的名称,有很多,我属于看过就容易忘记,想知道对这些知识要如何对待。是不是有具体解释名称都得花时间去记一记?又如法的名称变化,《具法》秦汉称《具律》,魏改为《刑名》,对这类名称该怎么对待?

另外看了书本附页的考试题目,说实话,看到题着实脑子空白,第一次遇到这样的题目,我觉得自己缺乏去解决题目的勇气,希望老师上课能多指导。

尾声

它是我学习法律的起点,我想我会以它为契机,永保一颗虔诚的不忘历史的心,寻求一种柏拉图式永恒的信念。这将是我最宝贵的财富。谢谢老师。

 

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之评价

韩昀汝

        首先,我必须要承认,在学习法律专业课程时并没有想到过居然还要学中国法制史这门课程!

单单看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月第1版),似乎看不出该书有什么独特之处,那么我们不妨纵向比较下。其他班的同学用的教材跟我们是不同的,暂且就比较这两本教材。仅仅从目录中就不难发现,另一本中国法制史是按照朝代来划分的,将各个朝代的法律以及司法形式进行简单的罗列堆积;而老师写的这本书是按照一种分总式的方式(指传统法制史)来写的,在分论里又以法律的发展变化发展来区分其历程。这种分总式能够让我们从整体把握中国法制的发展历史,从中发现法制的发展变化,有一个很清晰的脉络。比如教材分为分为传统法制史和法制近代史,而传统法制史又分为分论和总论。此为该书的一个独到之处,也成为其第一个亮点。

其次,我认为,每一章每一节前设的“预读文献与思考”能使我们在读到正文之前能够大体了解该章节所讲的内容,而另外一本的教材虽然在每一章的前言中也会有所提示,但是远不如这本详细。“预读文献与思考”不仅给我们以提示,也让我们了解了有关正文内容的历史文献。很诚实的说,如果没有这些文献,即使在课文中出现这些,课后也不会去自己查找阅读……同时,“预读文献与思考”中列举文献的数目种类之多也是另外一本教材所不能相比的。例如在第一章第一节中就列举了十多种文献,内容详细充实。我认为“预读文献与思考”是该教材的另外一大亮点。第三,内容详细。对比两本教材,就不难发现,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的内容非常详细,对知识点解释的非常透彻,对许多古今异义的词语,风俗习惯等也都给出详细的说明。比如教材对“监狱”的解释,对“县”的介绍等等。第四点,教材中的“想想看”也是该教材的亮点。“想想看”能够引导我们对某些历史现象进行思考,讨论。我认为这样能够加深我们对历史的理解以及此种历史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第五点,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在阐述某一朝代的法律能够打破朝代的界限,进行纵向的对比与分析。例如对《宋刑统》的阐述,经济管理法制的纵向比较等等。

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事物。通过阅读,我发现了老师所写教材中也有小小的瑕疵。

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的表述偶尔掺杂了个人的感情,我认为老师在讲课的时候可以这样表达自己的感情,但是这种方式不应该在教材中出现。另外,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称刘邦是“小无赖”,老师可能是想用幽默的方式来表达某个观点,但是个人感觉,这种表达方式在教材中出现总是有些不妥。

但是从整体来看,个人认为,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很棒,能够充分调动我们的学习积极性,使我们对中国法制的发展历史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更好的把握了中国法制的发展历史。

 

评邓建鹏《中国法制史》

夏淑慧

中国法制史是一个学习法律的学生所需要的最基础课程,任何一类法律的学习都必须以坚实的法制史知识为依托,在学好中国法律发展过程之后才能对其它部门法有更好的理解和掌握,因此一本好的法制史教材对学法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

初读邓建鹏老师所著的《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月第1版),由于我自己未从高中时期所养成的读书习惯中摆脱出来,只感觉它一如我以前所读的历史教材一样讲一些枯燥的历史知识,而且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我曾经学到过的,因此更觉没意思。但随着上的课越来越多以及对书本内容的理解不断加深,我越来越能观察到这书本的优点。

书中所述的确是历史知识,但在这点滴历史之中巧妙地将法律的发展包含其中。我们总是固执地认为法就是枯燥的,因而忽视了《中国法制史》的可读性。其实只要用心地去理解书的内容,我们就能轻易地将一些历史转化为法律知识。或许有一些法律知识是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或者是我们难以理解的,但是随着对书的内容的不断深入探究以及我们阅读能力的不断增强,我们能更快速的抓住这些文字中所隐藏的重点,并一步一步地进行剖析、消化,最终将它们吸纳于脑中。

本书与其它法制史类书籍的很大一点不同就是,它的编排方式并不是简单地按一般的由夏商到民国的朝代更替来分,而是分篇进行。第一篇是古代法的发展阶段,即按由法的起源到法的一步步发展成熟来分,以明清衰落为断点;第二篇是传统法制与各类思想政治之间的关系;第三篇是近代的法律发展概况。虽然内容上大同小异,但从目录上可以看出,这样的分类更具合理性,这样的划分更精细明确,这样的编排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中国法制的发展过程。

经过对全书的大致阅读我们不难发现书中有很多新颖之处。如每章节开始便是学习重点,让我们对这一整章的内容有更好的方向把握、较快速地提炼出关键而不至于偏离轨道。再如每节开篇总有或多或少的古文文献资料,有些是在如今仍有意义的名言,有些是能体现某些法律知识的小故事或经典案例,有些是在那个时代突出的法制思想。虽然有一部分文言词句让人很难理解,但毫无疑问这课前的阅读与思考让我们对课本内容有了更好的理解,也逐步提高了我们的阅读能力。

本书可以说得上比较精炼,将一段段冗长的文字缩减至此,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我们阅读的负担。而且,本书的语言有很多都很富生活化,让我们能在不经意之间阅读更多,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至于感觉太枯燥。书中有不少章节开始以当时历史背景为铺垫,这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人一步步更深入地学习研究。

开篇的“预读文献”的确很新颖,但一般难度都比较高,很大一部分内容都不太能理解,因此如果能有一些重难点字词的解释会让人更容易接受。再者,本书对于近代法制概况没有进行非常详细的描写,太过简略。

任何一部书都是作者呕心沥血所得,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为的是让广大学子在大学这一神圣的殿堂里获得更好地教育,通过更轻松的途径获取更多的知识。虽然同一类的书籍有很多,但在这部书中我们会发现很多不一样,我相信这是一本值得我们去拥有的书!

 

一本大胆创新与尝试的教材

──评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

王玲

一本书,走进历史的长河,揭开了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神奇的面纱。它以历代法制自身变化为依据,纵向讨论了各个时期立法与司法制度的系统演变、客观规律。横向剖析了每一时期的立法概况、法律思想和制度。这本书,致力于给本科生及研究生提供一个了解法制历史和传统法律文化的平台,深化了读者的法史知识。

曾听人抱怨“法制史这么枯燥,怎么学!”读完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月第1版),我发现,一本好书会改变你曾经的消极看法,会激发你读书的兴趣,让你更赋求知欲!

以《中国法制史》为名的书在图书大厦里比比皆是,要从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在事实的基础上大胆创新。邓建鹏教授的书就极具创新精神。大胆打破按朝代划分中国法制史的传统模式,从法典自身演变特征划分法制史为法制渊源期、法制公开化期、法律儒家化时期、律典成熟期等6个时期。让读者清晰地了解法制的发展规律。

该书语言通俗、活泼,思想活跃。开篇前言处就以武侠小说起笔,巧妙的与《中国法制史》的写法联系起来,点出本书编写的独特之处。“出版说明”更是让人眼前一亮,这确是一个新颖而生动的词汇。

该书逻辑严密,如导论部分以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层层递进,让读者阅读目标明确。在怎么学的部分,本书叙述了学习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并提供了解决困难的方法和途径,很有预见性。之后的“备注信息”十分有用,为读者的学习提供了诸多有效的途径,展示了编者乐于分享的高贵品质。

该书结构稳定,每一章都写明了学习重点,罗列了课后阅读文献,给出了课后深度思考题。每一节也固定编写了预读文献与思考,加大了信息量和知识量。并且,预读文献与思考总是与对应章节的内容相关联,做到了思考与内容相关,典籍与事例互证。

与同类书相比,此书可谓用心耕耘。但是,该书也有些许不足之处:

小标题间联系不紧密:比如,(1)刑事责任年龄的确定(2)容隐制度(3)贵族官员有罪先请。第三个小标题所引领的内容是官僚贵族的法律特权,该小标题虽侧面表示了特权的存在,但与前2个小标题联系不紧密。 若改为(3)贵族的法律特权,会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刑法原则这一内容,达到见标题就能知晓下文主题的目的。并且小标题间是并列关系,建议加强该书小标题与小标题、小标题与大标题之间的关联性。

文言文:该书穿插了大量的文言文凸显了本书的特点,难理解的词句也标注了翻译,但是文言文比较拗口,过多的出现在书中影响了阅读的进度,也增加了理解的难度。

这本大胆创新、敢于尝试的书,抵制了拘泥于传统形式的学术风气,以全新的角度详细介绍了中国法制史进程及演变规律。有助于读者始终保持浓厚的兴趣,结合自身情况,把握每个章节的精髓、重点,勤于归纳总结,用好这本书,学好这门学科。

 

阅读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心得

 张祎然

     用了十几天的时间看完了邓建鹏著《中国法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6月第1版),感触颇多。写出如此完整规范的书籍实属不易。首先就从整体上说一下自己的看法吧。

    我认为从形式上,本书条理清晰,设有学习重点,预读文献与思考,正文以及课后阅读文献。以一章节为一个整体,分成几个部分使条理更加清晰,结构更加完美。从内容上,每章每节后都附有各类有关本节的思考问题,这种形式既帮助同学了解了本节所述重点,又有助于同学们思维的延伸与拓展,让同学们有机会深入思考问题,培养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与善于思考的能力。本书每章前设的“预读文献与思考”对应着本章节的核心内容,有助于同学们提前预习时抓住重点,以免盲目地阅读,做无用功。章末设有“课后阅读文献”由易到难,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该章节知识的理解,开放了思维,培养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但有些内容不免有些过于深奥,如果本书主要是供新生阅读,我觉得就没有必要提供太多的疑难的文献,毕竟新生能力有限,当然此类文献还是很适合研究生认真品读的。

    谈谈本书的编排顺序问题。它打破了按朝代划分中国法制史或早前依五种形态划分中国法制史的模式,而是依照传统法制自身的变化来写。首先会给读者耳目一新的感觉,使读者更加清晰的了解到法制的历史。我觉得这是值得肯定的地方,但优点之中同样也有一点不足,如果不按照朝代来写,在时间上会显得比较杂乱,学生阅读时各个章节都涵盖了各个时期,各个朝代法制自身的变化,所以准确记忆朝代成了特别困难的事情。

    从细节上来看,本书有许多经典的句子值得回味,颇具文采地深度体现出我们学习法制史的必要性,内容也很经典,值得深思。比如书中“《法经》体系及其影响”上一段,启示:当诸如……统治者如何向民众挥舞屠刀,给他们建造坟墓的同时,也为自己掘了一个深坑:当知识精英为整个……他才可能为自己设计一个平静生活的后花园。我喜欢这段是因为它用尖锐深刻的语言告诉了我们深刻的道理,语言也颇具文采很有感染力,让人顿时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仿佛在品读一本文学著作。

    一些建议,书中有“当皇帝开明时,吏治尚算过得去;一旦皇帝腐败……”我觉得过得去后面不应该用分号,分号主要表示停顿,而且下句话的内容一般是与上句话并列的,这个位置用分号不免有些欠妥当,我觉得改成逗号比较好,这样还可以很自然地引出下文的“一旦皇帝腐败……”

 

录入编辑: 蒋家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