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术公告 >  

传统礼治与当代软法建设高端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

  2015年5月16、17日,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北京大学软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与山东大学法学院共同主办的“传统礼治与当代软法建设高端学术研讨会”在济南隆重召开。法学与史学的三十余位学者济济一堂,共叙软法与礼治。

点击看大图

与会专家合影


  开幕式由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院长、原山东省政协副主席王志民教授主持。成协中教授首先代读了罗豪才教授贺词,指出传统“礼治”在规范内容和实施机制上与我们今天所关注和提倡的软法或许有很多可资比较的地方,希望本次会议可以推进对这一问题的理解。其后,山东师范大学副校长张文新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沈岿教授、清华大学中国礼学研究中心主任彭林教授、山东大学法学院一级教授武树臣教授以及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研究中心丁凌华教授分别致辞。随后,全体与会者合影留念。

点击看大图

会议现场


  开幕式后为大会主题演讲单元,由丁鼎教授主持。沈岿教授、彭林教授、武树臣教授、马小红教授和丁凌华教授先后发言。沈岿教授演讲的题目是“软法概念正当性之新辩”,主要关注软法为什么可以视作“法”?以及软法为什么是可以选择的以及为什么被遵守。并重点阐述了法律沟通理论所带来的启发。清华大学彭林教授演讲的题目是“礼治背景下的中华软法”。尤其强调了国家治理应强调中国自己的文化体系,不能照搬西方。武树臣教授的演讲主题为“寻找远古的礼——以古文字为中心”,以生动有趣的方式探讨了礼的起源。马小红教授的发言以“‘软法’定义:从传统的‘礼法合治’说起”为题,对中国传统上的礼法结合进行了精彩评述,并从历史的视角上对软法可能具有的特征进行了分析。

  下午的第一单元讨论由杨华教授、和张龑主持。方向东教授、岳纯之教授、高其才教授、喻中教授、张焕君教授与殷志文教授先后发言。南京师范大学方向东教授的演讲题目为“试论‘礼’‘法’关系与‘软法’建设”,在道德文化体系与教化的维度上进行了阐发,强调了士文化和知识分子的地位与作用。岳纯之教授的演讲题目是“中国古代礼法关系新论”,对于什么是礼,礼是不是法,以及出礼入刑的问题进行了详细讨论。高其才教授的发言题目为“礼失求诸野——谈谈当代中国的习惯法”,强调非国家法意义上的习惯法。喻中教授的演讲题目为“‘后礼法’阶段:中国现代法学的时间方位”,讲述了礼法指向的历史意义与前世今生。张焕君教授以“从魏晋时期心丧制度的确立看礼制与时代的关系”为题发表了演讲。殷志文教授的演讲主题为“游走于‘软法’和‘硬法’之间的中国司法”。

  第二单元的研讨由喻中教授和贾海生主持。张龑教授、高家伟教授、朱红林教授、张磊教授、潘斌教授与国鹏教授先后发言。张龑教授的演讲题目是“家的‘律法’——祖国与主权国家之辩”,从生成与养成的维度阐发了家的法则,融汇了对个体、家庭、国家、社会的理解。高家伟教授的演讲题目为“从仪礼看软法的效力”,详细谈及对礼学研读的一些体会。朱红林教授的发言主题是“《周礼》大宰九式研究”。张磊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司徒与社会教化——以《周礼•地官》为中心”。潘斌的发言题为“二十世纪中国‘三礼’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国鹏的发言题目为“充分发挥软法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作用”。

  5月17日上午的研讨,第一单元由高家伟教授和张焕君教授主持。杨华教授、丁鼎教授、荆月新教授和贾海生教授先后发言。杨华教授的发言题目是“礼、法合一与中国的法律传统——以秦汉法律简牍文书为切入点”,指出从秦汉的法律用语中可以找到受儒家影响的直接证据。丁鼎教授对中国古代礼法合治的思想基础和历史演进进行了概述,发言题目为“中国古代的‘礼法合治’思想及其当代价值”。荆月新教授的发言题为“礼法观念在民国乡村自治立法中的回归”,并指出中西文化的异质性与对立性或许并没有通常认为的那么巨大。贾海生教授以小见大,演讲题为“论文盨铭文所记礼典的礼义”。

  第二单元由成协中教授和方向东教授主持。发言人为赵满海教授和顾迁教授。赵满海教授尝试跨学科的研究,将社会学、文化人类学与礼学结合起来,生动讲述了民国时期对礼法的相关争论,其演讲题目为“20实际礼学之嬗变及其对当代社会治理的启示”。顾迁教授则主要从魏晋切入,探讨了礼法如何汇通结合。之后进行了热烈的自由讨论。成协中教授、丁凌华教授、王志民教授、彭林教授、张龑教授、高家伟教授、方向东教授先后发言。

  闭幕式由成协中教授主持,彭林教授和郭玉峰院长先后致辞。这次会议是学科之间交流的一个良好尝试,会议期间,不同学科的学者相互交流、询问、探讨,碰撞出了许多思想的火花。

   原文链接

                     

录入编辑: 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