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术公告 >  

“杨椒山祠的修缮利用和法治文化博物馆筹建”专题研讨会召开

“杨椒山祠的修缮利用和法治文化博物馆筹建”专题研讨会召开
    由北京市法学会主办、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承办的“杨椒山祠的修缮利用和法治文化博物馆筹建”专题研讨会于3月3日在北京歌华开元大酒店举行,北京市法学会党组书记、北京市法学会专职副会长苗林出席会议并讲话。出席会议的学者有研究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专家:沈厚铎教授(中国政法大学)、马小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张连成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李雪梅教授(中国政法大学)、姜栋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范晓薇副主任(北京联合大学)。有研究文化遗产法的专家王云霞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有研究文博及文物保护方面的专家:焦晋林副研究馆员、李学军副研究馆员。北京市法学会的有关领导杜石平副会长、罗正群主任、刘骞主任、王秀海主任、周远清副调研员也出席了会议。会议伊始,苗林书记传达了北京市政府的意向,即将正在腾退的杨椒山祠作为北京市法学会的办公用地并筹建法治文化博物馆(名称待定),他感谢各位专家学者莅临会议并对这项工作的积极支持。
     杨继盛,明代著名谏臣。字仲芳,号椒山,为人刚直正气,是中国古代士子官员的榜样,著有《杨忠愍文集》,《皇明经世文编》,辑有《杨椒山集》,其爱国、正直、敢于斗争的品德、治国思想和精神被人们广为传颂。杨椒山祠位于北京市宣武区达智桥胡同12号,曾是杨继盛的故居,清乾隆年间改为纪念杨继盛的祠堂。1895年,以康有为、谭嗣同为首的1300多应试的举子,在这里聚会,由康有为起草上皇帝书,反对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史称“公车上书”。“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的序幕。杨椒山祠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背景,与法文化的发展演变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北京市法学会的办公用房与法治文化博物馆筹建二者有效的结合起来,一方面可以更好地进行文物保护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便于北京市法学会下设的42个研究会更好的开展工作,建成北京市的法律工作者之家,为法学家们提供更好的交流平台与学术活动场所。
    与会专家们针对杨椒山祠的修缮、利用和法治文化博物馆的筹建事项进行了发言,与会专家学者一致表示建立法治文化博物馆是法学界期盼已久的事情,专家学者曾有过许多的论述。博物馆的筹建完全符合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总目标,其有利于弘扬优秀的传统法律文化,增强国人的法治观念,是一件功德无量、意义深远的好事。各位专家学者结合自己的研究领域提出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第一,文物保护方面
    专家们表示要依法对杨椒山祠进行修缮保护,既不能破坏文物原貌,也要做好文物的展览工作。为此北京市法学会应当组建强有力的筹备办公室,确定博物馆展览的主体思想和陈列大纲,同时与各个职权部门(如文物局文保处、西城区管委等)保持良好的沟通,合理的修缮和利用杨椒山祠。有专家建议将北京市法学会的办公用房、文物展览区、学术交流区、资料区等区域分开设置,合理布局,在对文物妥善保护管理的同时,为北京市法学会开展工作和法学家们进行交流提供便利。
第二,博物馆的建设方面
    首先,专家们充分肯定了建设法治文化博物馆的意义,认为杨椒山祠适合建设成法治文化博物馆。通过建设法治博物馆,以实物展览的方式,使人更直观、全面地认识中国传统法文化,改变人们对中国传统法的误解,这有助于树立国民的法文化自信。
    其次,在博物馆的展览定位上,专家们围绕博物馆展览的历史时代划分问题、区域称谓问题等进行了探讨,并涉及到博物馆的正式命名,即是“法律文化博物馆”还是“法治文化博物馆”。有的专家们考虑到杨椒山祠房间面积小,不利于通史展览,并且祠堂的现有建筑面积难以同时满足展览、办公、学术交流等需求,除非另行申请对其进行扩建。因此有的专家建议该博物馆可以聚焦明清京城的法治文化,展览京城法治文化,这也有助于体现该博物馆不同于其他法律文化博物馆的特色;有的专家建议可以结合北京市近年来的法治状况,宣传中国现代法治文化的发展;有的专家认为法治博物馆涉及范围广,对其的设计要长远;对于具体的称谓专家们认为需要进一步斟酌探讨。
再次,在博物馆的展览内容上,专家们一致认为博物馆是以物说事,实物展览是最直观、最有冲击力度的,因此收集文物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通过多种渠道寻找散落在民间的杨椒山的手稿、碑刻等遗物。在具体的展陈内容上,有的专家建议可以分为杨椒山遗物展览、传统法文化系列展陈、现代法治文化精神等多个区域,依托博物馆开展宣讲会,沙龙讲座,进行学术交流等活动,有条件的话可以考虑将博物馆打造开放式的平台。
    此外,在博物馆的对外开放和日常管理上,专家们认为应当根据博物馆条例等相关规定,合理安排开放时间,对博物馆进行有效的管理。我们可以邀请博物馆陈列方面的专家参与设计,将博物馆的特点和观众的需求结合起来,根据功能需求打造合理的布局。有的专家还提出要提高博物馆环境和人文的结合度,充分考虑观众的需求,以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
    同时,专家们也对博物馆的前期宣传工作提出了自己的建议。他们建议前期应当推进对杨椒山生平事迹、思想精神的研究,利用各种媒体,例如档案节目,纪录片,电台节目,社交网络等,为杨椒山祠的修缮利用持续宣传造势,提升公众的关注度,保持话题热度。
    第三,征地问题
    杨椒山祠位于北京市宣武区达智桥胡同12号,所处地理位置交通便利,并且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法学文化背景,经有关部门实地考察占地面积2682亩,文物占地面积1482亩,考虑到面积以及房间的通展性问题,现有的建筑面积不能同时满足办公、对外开放、展览等相关需求。专家们认为为了更妥善地保护文物,在修缮原有文物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扩建。即将博物馆的建设和杨椒山祠的复原分开,杨椒山祠可以作为北京市法学会的办公场所,在办公场所旁另征面积相同的地来满足博物馆的需要。
     最后,专家们再次肯定了修缮和利用杨椒山祠与法治博物馆的建设对于活化中国传统法文化,树立民族法文化自信,宣传中国法治建设的重大意义。并希望北京市法学会联合各部门,积极筹备相关建设工作,以推动此项工作的顺利进行。
 
 
                                                           (撰稿人:张楠)
                                                           2016年3月5日

录入编辑: 李德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