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明德论坛 >  

传统执政理念和官箴文化研究

 

马小红教授介绍:今天在现实的法律实践中,我们碰到很多难题,法官所想和普通民众、当事人所想不一样,法官思维可能和社会有一定脱节,和传统有一定脱节。传统执政理念与官箴文化研究对于我们补上这一课大有助益。如果法官群体和普通民众有一个换位思考,如果能够互相理解、互相沟通,难题可能就会迎刃而解了。中国传统法文化并不是像一些人所说已经无影无踪,诸多现实问题,都可以和传统相联系。

 

讲座部分

我要真诚地感谢曾宪义教授的热情邀请,也要感谢马小红教授的精心安排和热情款待。中国政法大学和人民大学渊源颇深,政法的老教授们原由北大法律系、政治系,原清华政治系,原燕京政治系,原辅仁社会系抽调,人民大学也向我校贡献了大批优秀的青年学生力量,兄弟学校之说不为过。我此行主要就是想和大家作个交流,提个意见。我讲座的主题是《传统执政理念和官箴文化研究》。20世纪90年代,黄山书社出版了我主持编纂的《官箴书集成》,算是做了初步的资料准备工作,以此为契机,申报了教育部立项课题。之后,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了我编写的《官箴书点评与官箴文化研究》,最近,也就是在20091月人大出版社出版了我和几位老师的近作《清代官箴理念对州县司法的影响》。

今天的讲座可以分为四个部分。首先我想介绍何为传统执政理念。在我过往的读书治学中,我发现古代先贤对于传统执政的思考是非常深刻的,对现代不无启示。《尚书·大禹谟》载“德为善政,政在养民”,德政追求者为何?即兼顾统治者利益之时,要承担起养民的责任。此种精神,绵亘中国历代。“为国之要,首在养民”,区分德政和暴政的落脚点在于是不是养民,德政是要养民的。“天听自我民听,天视自我民视,民之所欲,天必从之”,获取民心是长治久安之要,只有获取民心才有政权的合法性和正当性。而民众支持又是获取民心的前提。回想数十年前的文化大革命,国家经济濒临崩溃,以邓小平同志为首的党中央大胆放手农民自主创造,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不久农产品和副食品就充盈市场。不过,这和我国封建时代略有不同,前者着眼于为人民服务,后者萌发于一家一姓的天下。离开富民,执政者就会丧失威信,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同学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要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坚持“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理念。胡锦涛同志提出的新三民主义——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是民本主义的升华。大禹讲为官者要利用,《尚书·大禹谟》载“火、水、金、木、土、碾,惟修”,火水金木土是自然资源,即生产资料,碾是生产工具,本句是指人们要充分利用各种生产工具来开发自然资源,通晓六个方面才能调整人和自然的关系;大禹讲为官者要正德,以此带动社会的百姓来正德,以后到西周时这种精神上升到治国的高度——明德慎罚;大禹讲为官者要厚生,时至今日,日本还有厚生省,相当于我国的卫生部和社会保障部。厚生,主要要解决社会弱势群体的问题,礼记载“老幼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建设和谐社会,保障弱势群体的目标不能自外。正德厚生利用的美好愿景如何转化为实际的群众自觉自愿行动,需要“九叙惟歌”。歌者,歌谣矣,通俗易懂,易于流播,不良之人得警诫,违法之人受惩罚。歌谣作为官箴文化的一种传播形式,在各代屡见不鲜,如清河南总督尹会一作《抚豫条教》,内中记有“要耕田,莫偷闲,人勤粪大乐丰年。要吃饭,防天旱,凿井开渠早打算。要满收,通水沟,水来即去涝何愁。要得富,多栽树,本钱不费利无数。要实惠,养畜类,鸡鸭猪羊都好喂。要如意,行善事,忍耐公平真吉利”。中共历史上也有类似的经验和积累。方志敏率领红二十五军长征的过程中一直传唱“三大纪律,六项注意”,以后在陕甘宁边区演变成了同学们耳熟能详的“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解放后,《站在北京的金山上》、《我们走在大路上》亦是如此,用歌谣来告诉民众什么是社会主义。当时的中国普通民众文化水平还不高,急切需要一种喜闻乐见的转化精神力量为物质力量的手段。预防犯罪需要以德正官,我认为,四维八德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结晶,四维者,礼义廉耻也,八德者,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也,倘使为官之人都懂得四维八德,久而久之,官员群体就会产生道德自律感。商代伊尹为稳定政局,警示官吏,从依法制吏角度出发作《官刑》。《尚书·伊训》言“敢有恒舞于宫、酣歌于室,时谓巫风;敢有殉于货色、恒于游畋,时谓淫风;敢有侮圣言、逆忠直、远耆德、比顽童,时谓乱风”。常舞则荒淫,酣歌则废德,又巫以歌舞事神,是故时曰为巫风;昧求财货美色,常游戏畋猎,货色人所贪欲,是故时曰为淫风;狎侮圣人之言,拒逆忠直之规,疏远耆年有德,亲比顽愚幼童,爱恶憎善,搅动国本,是故时曰为乱风。此三风十恶,若有一沾染于身,卿士家必丧,邦君国必亡。这番言语,想必对我们都不陌生。现代社会贪图美色,歌舞升平的症候,三千多年的老祖宗就以“惟兹三风十愆,卿士有一于身,家必丧;邦君有一于身,国必亡”有所警诫了。

    我国古代的传统执政理念介绍完之后,我们来认识一下传统执政理念和官箴文化的关系。官箴文化缘何而起?刚步出初民时代的夏商国人崇尚鬼神,伴随着社会的逐步成熟,执政理念在西周时为之一变,“以德配天,敬天保民。皇天无亲,惟徳是辅”。西周代表民众,带领民众伐纣,是有德的表现。西周拓宽了德的内涵,发展了德的理念,最早产生了官箴书。据《左传·襄公四年》,“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官箴王阙”,辛甲任大史一职时,从国家长远计,命百官对可以警示国君和群臣的名言加意收集,而成《虞箴》,这是已知最早的官箴书。作为文臣,最高的目标就是“文死谏”,劝谏国君不要胡作非为,要施惠于百姓。后世由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官箴对于皇权的约束作用渐小,主要转移到对官吏行为的约束上。《后汉书》载扬雄作州箴,魏晋隋唐损益变化,至明清时达到顶峰,概言之,官箴书萌发于周,形成于秦汉,发展于隋唐,完善于明清。只不过,官箴书现今存世较少,已出版的《官箴书集成》汇编的资料始于武则天的《臣轨》。

言毕官箴文化的渊源,接下来我们讲官箴文化的内涵,我将之归纳为“为政之道”和“为政之德”两个部分。为政之道和为政之德两相结合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官文化,它有特定的服务对象——从政者。为政之道,是为官要遵循的基本规律,为官者要正身,要公道,要忠诚,要诚信,要中和。孔夫子有言,政者,正也。执政者,要正身,其身正,不令而自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举例言之,清代律学家、著名幕僚汪辉祖出身官宦之家,考取功名前,其父和他有一次长谈。其父问他读书所为者何,汪辉祖答曰求官。其父认为儿子的说法大谬,若孜孜以求官职,甚至不择手段,未必成事,不成者,欲做一布衣而不得,大义丧尽,牵连妻子。而欲为一好人,即使不为官,不失为一好人。自古得失有数,最关键是做人,不因小利而丧失大义。做人和做官,其理一也,为好人方能为好官,方能善始善终。孟子亦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四者,修身最为要,官员不正身,权力越大,问题越大。公道之意,可见《贞观政要卷五·第十六》所记,魏征谏议“夫淫泆盗窃,百姓之所恶也,我从而刑罚之,虽过乎当, 百姓不以我为暴者,公也。怨旷饥寒,亦百姓之所恶也,遁而陷之法,我从而宽宥之,百姓不以我为偏者,公也”。如果我的判决没有参杂以权谋私,对于百姓厌恶的现象,刑罚倚重,民众也不会认为我暴虐;如果我的判决怜悯弱小,刑罚倚轻,民众也不会认为我偏离法律。“我之所重,百姓所恶也;我之所轻,百姓所悯也”,长此以往,赏轻而劝善,刑省而禁奸,奸邪可以尽除。至于忠诚,在古代中国有一个流变历程。我个人的意见是初指忠于民族、忠于国家,忠君和忠于民族、忠于国家是同一的。君王竭泽而渔、杀鸡取卵,人民就该揭竿而起,予与汝皆亡。至董仲舒创“三纲五常”学说,强调对君王的愚忠,实际是背离了先贤的本意,毒害了后人。汪精卫投敌卖国,陈水扁去中国化,乃最大汉奸。为政之道涉及诚信,国家不重诺,无以立国,民众不重诺,假酒、三聚氰胺等诸多丑陋自不待言。中和在为政之道中不可缺漏,“中”实乃中国哲学之最高境界,成乎“中”,臻于和谐平衡之化境,法律视域,为“恩威并施,宽猛相济”。胡锦涛同志提出的和谐社会要讲科学发展观,尽管立场、方法和古代中国不同,本质却是相契合的。第二大类“为政之德”,讲的是官员要清廉,要审慎,要勤勉,要不党,要知耻。以上五点,各有解释:南宋著名政论家吕本中一生为官三原则“清廉、慎言、勤勉”置清廉为首,他认为,清廉是为官之本,不仅可以远耻辱,还可在过失之时,上得以知之,下得以原之;官员审言慎行,一可立威,二可防止“失之毫厘差以千里”的社会成本产生;为官者勤勉是个法宝,勤能补拙矣;为官者要杜绝朋党,党内无党,不要和奸人结党营私;知耻,四维八德中特意将之突出于此,官需知耻,学会警醒自己。如果文过饰非,小问题会变成大问题。

讲座的第三部分,我想结合清代官箴文化建设和实践活动来谈谈官箴文化的实践意义。有清一代,官箴文化建设自顺康时始,《清史稿·循吏传》记录的为官声望颇隆、深受百姓爱戴官员共计350余位,而顺康至乾隆前期约占三分之一,这和清前期皇帝十分重视官箴文化建设密不可分。以康熙时誉为“天下第一廉吏”的于成龙为例,他本为顺治九年进士,外放到广西罗城县做县令。话说罗城,穷山恶水之地,于成龙赴任之时,城墙都被暴民扒走。于县令不搞表面花团锦簇,力劝百姓耕桑,亲自前往各山头“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感化土匪下山从事生产。四年光景,罗城焕然一新。自此,于成龙政声远播,身居九重的康熙有所耳闻,遂调任其至高邮州任州长。州长任上,黄河泛滥,于成龙和乡民一道兴修水坝,疏浚河道,政绩斐然。后又升任都察院左都御史,即清最高司法监督官僚。就是这样一位高官,死时家徒四壁,无钱以下葬,无钱以立碑,还是其曾经的治下百姓凑钱将他安葬,据清史稿载,家中仅剩二胡一把和破衣裳几件。清史稿中记述官箴之风一直延续到雍正、乾隆前期,整个官场还比较清正,乾隆之后,“政以贿成,蠹国误民,乱萌以作”,而同光年间,尽管还有一些大臣仍能持正,也呈大厦将倾独木难支之势,“廉政之风渺而不可见”矣。

 最后,我认为,官箴文化对现世生活不是没有借鉴意义的。一是警示性,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形成特权阶层,宋太宗惩贪,曰“尔俸尔禄,民脂民膏,下民易虐,上天难欺”。诚哉斯言!河南省内乡县一个县衙三进院的中院高悬的就是这十六字的匾额。二是启示性,明嘉靖年间有这样一段官箴,至今作者不详,“吏不畏吾言,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廉则吏不敢慢。公则民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至今读来,依然发人省思。三是自律性,武则天在《臣轨》中说,人要清醒,要清心寡欲,不可得者,苦费心机得不到,不该想者,费尽心思也枉然。一颗平常心,时常自律严,才是保证名节的关键。

  我的讲座结束了,谢谢大家。

 

                                      (录音整理:邓陆阳)

录入编辑: 蒋家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