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明德书库 >  

人大出版社法律新书快递之四十二

 

物权法(21世纪中国高校法学系列教材)

ISBN 978-7-300-09270-6

作者:李建华 申卫星等 

字数:370 千字 

定价:28.00

出版日期:2008-05-27

 

 

内容简介:

    本书在内容与体系上均以《物权法》为基础,主要致力于从解释论的立场对《物权法》中的各项制度进行阐述。同时,考虑到《物权法》在某些地方还不够完善,本书也适当地借鉴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民法学说与立法例,对《物权法》的某些制度或条款进行评析并提出完善建议,或者对《物权法》没有明确规定的一些问题予以探讨。全书共分为十八章,涵盖了物权法与物权的一般理论(第一章至第六章)、所有权(第七章至第九章)、用益物权(第十章至第十三章)、担保物权(第十四章至第十七章)、占有制度(第十八章)等内容。

 

 

序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以下简称《物权法》)历经十余年的酝酿、起草与审议,于2007316由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表决通过,并于2007101开始施行。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进程中的一个重要事件。物权法是规范财产秩序的基本法,它与合同法、知识产权法等共同构筑了市场资源配置的主要法律平台。由于我国在此前已经制定了《合同法》以及《专利法》、《商标法》、《著作权法》等知识产权法,所以,《物权法》的颁行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法律体系的主体工程即将完成,同时也标志着我国民法典的编纂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它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民众的日常生活必将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除此之外,《物权法》也为我国的民法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重要的研究素材,有助于促进我国民法学的本土化。

    当然,《物权法》毕竞只是一个法律文本,如果仅仅停留在“白纸上的几行黑字”的状态,是不可能发挥实效的。只有通过对《物权法》的阐释、宣传与教化,逐渐将其转变为人们心中的知识、观念与信仰,才能使其变成活生生的法则,并且成为运转中的社会生活系统的一个组件。同时,也只有通过对《物权法》的不断研习与检讨,才能使其克服缺陷,变得更加完善。为此,我们编写了这本《物权法》教材,希望借此能广泛传播物权法的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宣扬物权法的基本理念。

    本书在内容与体系上均以《物权法》为基础,主要致力于从解释论的立场——任何一个国家在实现民法法典化之后,其民法学必然都要逐渐地从立法论的立场转向解释论的立场——对《物权法》中的各项制度进行阐述。当然,考虑到《物权法》在某些地方还不够完善,本书也适当地借鉴国外以及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民法学说与立法例,对《物权法》的某些制度或条款进行评析并提出完善建议,或者对《物权法》没有明确规定的一些问题予以探讨。

    全书共分为十八章,涵盖了物权法与物权的一般理论(第一章至第六章)、所有权(第七章至第九章)、用益物权(第十章至第十三章)、担保物权(第十四章至第十七章)、占有制度(第十八章)等内容。

 

 

章节目录:

第一章 物权引论  

第一节 物权的概念与本质  

第二节 物权与债权的关系

第三节 物权与知识产权的区别  

 

第二章 物权法的体系与意义  

第一节 物权法的含义与调整对象

第二节 物权法的原则 

第三节 物权法的历史与发展趋势

第四节 我国《物权法》的制定及其时代意义 

 

第三章 物权法定主义与物权的种类  

第一节 物权法定主义的含义及其理论根据 

第二节 物权法定主义的发展与修正 

第三节 物权的分类

 

第四章 一物一权主义与物权的客体  

第一节 一物一权主义及其理由 

第二节 物的概念与特征  

第三节 物的主要分类

 

第五章 物权的效力  

第一节 物权效力的一般理论

第二节 物权的排他效力 

第三节 物权的优先效力 

第四节 物权的追及效力

第五节 物上请求权 

 

第六章 物权的变动  

第一节 物权变动的含义、原因和意义

第二节 物权变动的公示与公信原则 

第三节 物权变动模式的立法主义 

第四节 物权行为理论评述

第五节 物权变动的条件 

第六节 物权消灭的原因 

 

第七章 所有权通则  

第一节 所有权的意义与特征 

第二节 所有权的内容

第三节 所有权的限制  

第四节 所有权的取得  

 

第八章 不动产所有权  

第一节 土地所有权  

第二节 建筑物区分所有权  

第三节 不动产相邻关系

 

第九章   

第一节 共有概述

第二节 按份共有

第三节 共同共有

第四节 准共有 

第五节 共有物的分割

 

第十章 用益物权概述  

第一节 用益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用益物权的体系  

 

第十一章 土地承包经营权  

第一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概述

第二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设定与流转  

第三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效力

第四节 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消灭

 

第十二章 建设用地与宅基地使用权  

第一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概述 

第二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取得

第三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效力  

第四节 建设用地使用权的消灭 

第五节 宅基地使用权  

 

第十三章 地役权  

第一节 地役权概述  

第二节 地役权的分类

第三节 地役权的取得 

第四节 地役权的效力

第五节 地役权的消灭

 

第十四章 担保物权概述  

第一节 担保物权的概念与特征 

第二节 担保物权的体系 

 

第十五章 抵押权  

第一节 抵押权概述 

第二节 抵押权的取得 

第三节 抵押权的效力 

第四节 抵押权的消灭

第五节 特殊抵押权 

 

第十六章   

第一节 质权概述 

第二节 动产质权 

第三节 权利质权

第四节 最高额质权 

 

第十七章 留置权  

第一节 留置权概述  

第二节 留置权的取得  

第三节 留置权的效力 

第四节 留置权的消灭 

 

第十八章 占有制度  

第一节 占有制度概述  

<, P class=MsoNormal>第二节 占有的分类  

第三节 占有的效力 

第四节 准占有 

 

作者简介:

李建华,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申卫星,清华大学法学院副教授。

杨戴雄,吉林大学法学院讲师。    

录入编辑: 邱少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