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0-08752-8
作者:朱景文
字数:777 千字
定价:48.00元
出版日期:
配套课件: http://www.crup.cn/fl/newsmore.cfm?sSnom=DL
内容简介:
《法理学》一书是普通高校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书由朱景文主编,张志铭、朱力宇、范愉副主编。全书分为导论加七篇,分别为第一篇“法的概念、作用和历史发展”、第二篇“法制、法的原则与法治”、第三篇“法与社会”、第四篇“法与发展”、第五篇“法的创制”、第六篇“法的实施”、第七篇“法律文化和法学理论”。与以往教材相比,本教材增加了两篇的内容,一是第四篇“法与发展”,包括法与人权,法与现代化和法与全球化三章内容;二是第七篇“法律文化与法律理论”,其中法律意识和法律文化是以前教材中包括的内容,而法律理论部分包括三章即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西方的法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增加这些内容主要考虑到《法理学》教材要有时代感、要有历史感、要有思想性。
前 言:
《法理学》一书是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之一。作者在编写本教材的过程中广泛参考了国内外法理学已有的教科书, 特别是由孙国华和朱景文主编的《法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2004),沈宗灵主编的《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 2004)和张文显主编的《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2003,2007)。
与以往教材相比,本教材增加了两篇的内容,一是第四篇法与发展,包括法与人权,法与现代化和法与全球化三章内容;二是第七篇法律文化和法学理论,其中法律文化和法律意识是以前教材中包括的内容,而法学理论部分包括三章,即中国古代法律思想,西方法律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增加这些内容主要有三个考虑:
第一,《法理学》教材要有时代感,除了法理学中固有的相对稳定的内容,如法的概念、作用、历史发展,法治,法与经济、政治、文化,法的制定与实施以外(当然这些方面也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充实新的内容),法律与发展问题已经成为我们时代的主题,无论是中国还是外国,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发达国家都面临的重要问题,其中法律与人权、法律与现代化、法律与全球化问题更成为法律与发展研究中的热点,不仅积累了大量的经验素材,而且在此基础上产生了相当成熟的理论(尽管存在着很不相同的观点),从而为它们进入法理学视野奠定了基础。我们并不主张把完全属于个别作者感兴趣的问题都纳入到法理学教材中,因为那样太轻率,但是将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成熟了的问题纳入到法理学教材中对于学科发展的好处是不言而喻的。实际上,在已经出版的国内外的法理学教科书中都在不同程度上把上述内容包括在其中。
第二,《法理学》教材要有历史感,毫无疑问,任何一个国家的法理学教材都有自己的时代气息,都要反映当下的问题,对中国的法理学而言,当然要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但是,中国当下的问题不是孤立的,它们与历史上中国古代思想家乃至西方思想家的法律思想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历史是一面镜子,不了解昨天,就不可能了解今天,不了解昨天和今天,对明天的预测无异于异想天开。本教材之所以把法律文化与法学理论单列一篇,就是要指出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的发展不是孤立的,而是和中国古代传统法律思想和人类一切优秀法学遗产有着历史的联系。实际上,以往我国法理学教科书和西方的许多法理学教科书都把不同法学流派的研究作为一项主要内容,以显示法学自身的历史传承,这种安排不是没有道理的。当然,现在我国法学教材中已经专门有《西方法律思想史》和《中国法律思想史》的教材,但是把这些思想提炼出来作为法理学的素材,作为我们理解当代中国法理学的素材,其意义也是很明显的。
第三,《法理学》教材要有思想性,任何法理学的思想性、意识形态性都是不可回避的。意识形态必须表明社会与社会之间的模式优劣、体系选择,是关于究竟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的观念体系。本教材力图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虽然,中国与西方法理学有许多共同的话题,西方的法理学对我们有许多启迪和借鉴意义,但是基本社会制度的差异决定了研究中国的法理学问题必须从中国国情、中国的基本社会制度出发,而不能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理论。中国的基本社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制度,而不是西方的多党制;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不是西方的三权分立制度;是公有制占主导的、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而不是西方的私有制。所有这些都决定了中国法理学的思想性。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不是超越阶段的社会主义,而是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单一的公有制经济、“一大二公”式的社会主义、僵化的经济管理体制和权力过分集中的政治体制,实践证明是不适合中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改革开放以来,在法制建设过程中我们已经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法理学必须立足于中国,从中国的经验出发,解释和总结中国法制建设的经验,服务于中国法制建设的实践,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
主编
2007年10月
章节目录:
导论: 法理学的研究对象、框架和方法
第一节 法学与法理学
第二节 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与法理学
第三节 法理学的方法论
第一编 法的概念、作用和历史发展
第一章 法的概念
第一节 法的词源
第二节 法的形式与内容
第三节 法的现象与本质
第二章 法的作用
第一节 法与社会调整
第二节 法的作用的概念和分类
第三节 法的社会作用
第四节 法的规范作用
第五节 法的思想影响作用
第六节 正确认识法的作用
第三章 法的价值
第一节 法的价值释义
第二节 法的价值体系
第三节 法的价值冲突及其解决
第四章 法的历史发展
第一节 法的产生
第二节 法的历史类型的变更
第三节 前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第四节 资本主义法律制度
第五章 社会主义法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 社会主义法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第二节 人民民主专政和中国社会主义法的产生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发展阶段
第二编 法制、法的原则与法治
第六章 法制和法律调整机制
第一节 法律制度的构成
第二节 法律调整及其机制
第七章 法治
第一节 法治释义
第二节 法治的基本要求
第三节 中国的法治实践
第八章 法的原则
第一节 法的原则的概念
第二节 法的原则的功能及其适用
第三节 法的原则体系
第四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的基本原则
第三编 法与社会
第九章 法与经济
第一节 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
第二节 法与市场经济
第三节 法与知识经济
第四节 法经济学
第十章 法与政治
第一节 法与国家
第二节 法与民主
第三节 法与政党
第四节 法与社会自治
第十一章 法与文化
第一节 法与道德
第二节 法与宗教
第十二章 法与社会、社会建设
第一节 法与社会、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第四编 法与发展
第十三章 法与人权
第一节 人权的概念
第二节 人权的体系
第三节 法与人权的关系
第十四章 法与现代化
第一节 现代化和法制现代化
第二节 中国的现代化和法制现代化
第十五章 法与全球化
第一节 全球化对法律的影响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和当代西方法律与全球化的理论
第三节 全球治理和法治
第四节 世贸组织和中国法制的回应
第五编 法的创制
第十六章 法的制定
第一节 法的制定与法的形成
第二节 立法制度
第三节 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原则
第十七章 法的渊源
第一节 法的渊源的概念和种类
第二节 中国社会主义法的渊源
第三节 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系统化
第四节 中国的判例
第十八章 法律规范
第一节 法的要素与法律规范
第二节 法律规范的结构
第三节 法律规则的种类
第四节 法律规范的效力
第十九章 法律体系
第一节 法律体系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体系的结构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法律体系
第四节 公法与私法的划分问题
第六编 法的实施
第二十章 法的实施
第一节 法的实施的概念与基本形式
第二节 法的实施的机制
第三节 法的实施与纠纷解决机制
第四节 法的实施的社会条件与效果
第二十一章 法的适用
第一节 法的适用概念
第二节 司法适用
第三节 行政适用
第二十二章 法律关系
第一节 法律关系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关系的种类
第三节 法律关系主体
第四节 法律关系的内容、权利与义务
第五节 法律关系客体
第六节 法律关系的产生
第二十三章 法律解释、推理与类推
第一节 法律解释的概念与发展
第二节 法律解释的方法与制度
第三节 法律推理
第四节 类推适用
第二十四章 法律责任
第一节 法律责任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法律责任的本质和功能
第三节 法律责任的构成
第四节 法律责任的实现
第二十五章 法律监督
第一节 法律监督的概念、种类和意义
第二节 我国国家法律监督的基本形式
第三节 我国的社会监督
第七编 法律文化和法学理论
第二十六章 法律文化
第一节 法律文化的概念和分类
第二节 法律文化与法系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法律文化
第二十七章 法律意识
第一节 法律意识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意识的分类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概念和特点
第四节 法律意识的作用
第五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意识的培养与教育
第二十八章 中国古代的法律思想
第一节 儒家的法律思想
第二节 法家的法律思想
第三节 道家的法律思想
第四节 墨家的法律思想
第五节 社会治理中的法治、礼治、德治、人治和无为而治
第二十九章 西方法律思想
第一节 自然法——价值论学派
第二节 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
第三节 法律社会学派
第四节 法学研究的价值方面、规范方面和事实方面的统一
第三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法学的历史遗产
第二节 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理论
第三节 邓小平的民主与法制思想
第四节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的依法治国理论
第五节 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中国化的轨迹:在人与法之间
参考书目
作者简介:
朱景文 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大学法律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主任。1979-1982,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研究生;1982-现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1987-1988,美国夏威夷大学法学院访问学者(CLEEC);1989-1993,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1993-1996,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副主任;1994-现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1997-1998,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富布赖特访问教授;1999-2000,荷兰莱顿大学欧洲研究中心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高级访问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