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0-08808-2
作者:曹立群、任昕
定价:38.00元
字数:299 千字
出版日期:
内容简介:
该书向中国读者介绍在21世纪初美国方兴未艾的犯罪学的方方面面。该书分为三个部分,第一章单独一体,概括地介绍美国犯罪学教科书中的犯罪学历史和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的犯罪学在美国的现状,最后对各章做了简评。第二部分,从第二章到第七章,着重介绍当今比较热门的六个犯罪学理论。第三部分从第八章到第十一章,介绍犯罪学中的几个特别议题,涵盖从警察的百年变迁史到白领犯罪。该书作者有著名学者,也有后起之秀,大都在美、加受过教育。该书把握时代命脉,向读者呈现美国犯罪学科最前沿的发展,包括理论、政策、争议、代表性学者及其著作等。
前 言:
作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西方人文社科前沿述评”丛书的分卷主编之一,我很高兴由我和任昕教授主编的这本《犯罪学》终于和大家见面了。
在邓晓钢的推荐下,2006年春天鲁曙明教授联络我时,我正在完成与周愫娴教授合著的《犯罪学理论及其实证》(台北:五南图书出版股份有限公司)和《犯罪学理论与实证》(北京:群众出版社)的初稿。《周易》中有一句话,叫做“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当时只觉得意犹未尽,认为编辑一本书应该比写一本书要容易得多。只要有人愿意投稿,主编此分卷正好可以和我的犯罪理论书相辅相成,完成我自封的“曹立群2007中国年”的愿望,于是,欣然允诺。
在给所有我所知道可能愿意写稿的犯罪学学人发出邀请后,我得到许多热烈的回应。任昕教授更是毛遂自荐,愿意做第二编辑。我以为,任昕的加入定能加快本书的编辑,减轻我的压力,于是我接受了她的请缨。
本书的写作对象是中国大学里犯罪学的专家、学者,以及高等院校人文和社会科学各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因此,我们认为他们都有一定的双语能力。为了避免人名在翻译后对不上号的现象,我们在翻译人名时也保留了人名的英文原文。除非有特殊的理由,对已经存在的名人的译名,我们尽量不再标新立异重新翻译。同理,在翻译社会学、犯罪学的专有名词时,除非万不得已,我们尽量遵循约定俗成的原则,同时也给出英文原文,并在书末附有“名词索引”。
翻译是一门艺术,翻译名词之难,严又陵说:“一名之立,旬月踟蹰。”在他的年代,正当近代中西交流肇始,外文名词,所指本是中国所无,自然难以找到恰如其分的译名。百余年来,前人为引介西方思想观念,呕心沥血。托他们的福,我们今天翻译时常常无须另起炉灶,而是和光同尘即可。然而,对潜心学问的专家来说,特殊的翻译还是时常出现。例如,英文的常用词“individual”,陈晓进就把它独具匠心地翻译为“个体”。细心品来,很难说对错。又如,“juvenile delinquency”,我认为应该译成“未成年人犯罪”,因为少年是一个自然年岁的概念,不是一个法律概念,而“未成年人”是一个法律概念,它所指的岁数的上限在美国各州并不相同,各国也不同。但是,吴瑜宁和孙懿贤坚持认为,还是“少年犯罪”更妥帖。再如,鲍婉宁把默顿的“anomie”翻译为“失范”,“strain”翻译为“压力”。作为编辑,本着文责自负的原则,我们只有提醒作者的责任,没有强求作决定的权力。遇到这类问题,我们一律尊重作者的意见。在名词索引中,我们把各种翻译一一列出。到底哪种翻译更加贴切,读者可自做判断。
在本书的内容方面,尽管我们力图做到兼容并包,但是仍然没能真正做到对美国犯罪学作一个全面的介绍。例如,风行上世纪末的后现代主义犯罪学和激进犯罪学的各学派,就没有被包括在本书内。产生于激进犯罪学派的后现代主义犯罪学,和后现代主义的其他学派一样,试图对人所体验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进行彻底的重新评估。其思想脉络与现代主义的主张截然相反,与深受现代主义影响的主流犯罪学理论的论调也背道而驰。主流犯罪学理论通常被批评为工具性的知识之一。然而,后现代主义内部的派别也林林总总,使我们很难为后现代主义下一个确切的定义。一般认为,后现代主义致力于解构所有理论现实,挑战科学知识的优越性,质疑所有想要简化人类生活经验为因果的意图。同时,后现代主义也质疑那些自认为优越于他人知识的企图和自认为是专家的企图。后现代主义声称没有任何知识具有特权。据我所知,在美国留学的中国人和美国的华裔犯罪学者中,没有一个是从事后现代主义犯罪学研究的。
中国从1978年施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犯罪率的增长成了一个与经济同步增长的社会现象。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体制改革的深入,流动人口和流动自由的增加,分配制度中差距的扩大,控制犯罪的难度进一步突出。因此,加强对犯罪学的研究成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
中国大陆的犯罪学研究,起步晚,势头大。但是,其研究还主要局限在法理、法哲学之内。犯罪学作为一门课程,主要出现在各个大学的法学院内,和欧洲大陆的学院系统一样,被认为是刑法学的下属学科。社会学、政治学、心理学、生物学对犯罪学的研究还很不重视。科学的犯罪学还刚刚起步。普通大学里的犯罪学学士专业还没有形成,学术规范化也与国际上通行的有所不同。这本《犯罪学》作为一本“进口货”的犯罪学著作,我们尽力做到和国际惯例接轨,为此,我们花了很大的气力编写了参考文献、名词索引和人名索引,希望能对欣欣向荣的中国犯罪学的发展作一点微薄的贡献。
最后,由于中文水平有限、精力有限,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与不足。尽管每章的作者文责自负,作为编辑,我和任昕对文字上的疏漏与错误仍然“罪责难逃”,敬请读者不吝赐教。
曹立群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美国犯罪学概况曹立群
第二部分 理论
第二章 社会解组与犯罪吴瑜宁 孙懿贤
第三章 生命历程理论:个体犯罪行为的持续和变迁陈晓进
第四章 日常活动理论:犯罪与被害郑慧婷 张越华
第五章 社会支持理论江山河
第六章 失范理论与一般压力理论鲍婉宁
第七章 社会控制理论高欢
第三部分 特别议题
第八章 美国警察百年变迁史赵继宏 任玲
第九章 女权主义犯罪学钟华
第十章 再访布莱克法学理论黄锦就 叶伟锋
第十一章 白领犯罪理论与实证研究刘海燕
名词索引
人名索引
作者简介:
曹立群 现任东密歇根大学社会学、人类学和犯罪学系教授,是许多犯罪学专业刊物的编委。1993年获美国辛辛那提大学社会学系博士学位,曾任美国犯罪学会国际犯罪学部理事会理事(2002-2005),美国犯罪学会在联合国的代表之一(2003-2005),富尔布莱特高级专家(2004),阿尔巴尼亚社会学研究所荣誉会员。研究兴趣:犯罪学理论、宪政、法务学、警察、未成年人犯罪、自杀等。在世界许多专业刊物发表学术论文五十多篇,论文多次在美国和国际学术大会上获奖,已出版专著《犯罪学主要理论:概念与量化》(英文),并和John Winterdyk博士主编了《比较犯罪学的经验与教训》(英文)。
任昕 现任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萨克拉门托分校刑事司法学部教授。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犯罪学与刑法博士学位。国际犯罪学与罪犯处遇期刊编委。现任世界受害学学会常务理事及国际受害学季刊编委。 联合国儿基会北京办事处与中国公安部打击拐卖妇女儿童合作项目特邀国际顾问。曾任中国青少年犯罪学会特邀理事及学报编委,中国犯罪学会特邀理事。研究领域:对妇女儿童的暴力犯罪,未成年人比较犯罪学、拐卖人口,联合国及国际组织对少年儿童权利的立法与保护,流浪儿童研究,少年司法制度的比较研究,刑事司法制度的功能与犯罪控制政策研究等。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多篇并出版书籍多部。现正进行国际移民与拐卖人口项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