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明德书库 >  

人大出版社法律新书快递之六

 

郑成思版权文集(三卷本)

ISBN978-7-300-08986-7  

作者:沈仁干   

定价:198.00元(平装),298.00元(精装)

字数:1477 千字

出版日期:2008-04-08

 

 

内容简介:

    郑成思先生是我国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郑成思版权文集》(三卷本)精心收录了郑成思教授的《版权法》(修订版)、《计算机、软件与数据的法律保护》、《信息、新型技术与知识产权》三本著作和68篇论文。文集系统反映了郑成思教授的理论贡献,展现了他将国际上公认的版权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治学之道。读者阅读后,将对郑成思教授的知识产权法学思想,特别是版权法学思想有一个清晰的把握。

 

 

序言:

    郑成思先生是我国现代知识产权制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生前对国家版权局的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为建立和完善新中国版权保护制度而共同奋斗的岁月里,和我们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郑先生辞世之后,我们收集整理了郑先生在版权研究方面的部分重要著述,结集出版,以表追思。

    文集付梓之际,编辑送来了书稿清样,见其文犹见其人。那张清癯而熟悉的面容,又浮现在眼前。20063月,新闻出版总署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开展集中学习,曾试探性地征询郑先生的意见,能否在身体条件许可的状况下为全署干部作一次讲座。他满口应承,如约而至,抱病讲授。那天我坐在他的旁边,只见他刚讲了半个多小时,额头已渗出细细的汗珠,声音也颇为吃力。我提醒他尽早结束,但他还是坚持把预定内容讲完,并且回答了大家的提问。望着他与大家告别离去时疲倦而瘦削的身形,钦佩、崇敬之情顿然而生。5月,郑先生又为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作了讲座。那段时间,他的气色有所好转,我们都为此感到高兴。不想半年之后,他却永远离我们而去了。每每想起为他病躯添累,歉疚之感难以释怀。

    今天重读郑成思先生的文章和著作,字里行间能真切地感受到一个学术大师的风范和魅力,他那特有的写作风格、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完整的学术体系跃然纸上。知识产权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但在郑先生的著述中,找不到高深莫测的论述,所有的概念、观点和理论,都被他深厚的文字功力化为通俗易懂的语言。他教给读者的不仅是知识与学问,同时教会了思考与探索。

    郑成思先生是改革开放后最早研究知识产权的探索者之一。他于20世纪80年代初发表的《谈谈英国版权法》、《第一部跨国版权法》等文章,都是国人学习版权制度的启蒙之作。他翻译引入的许多知识产权方面的称谓和概念,有的为国家法律所采用,有的为大学教材所沿用。他撰写并多次再版的《版权法》、《知识产权论》等著作,至今仍是我们工作中必备的专业经典。学术界公认他为“中国知识产权研究第一人”,此誉毫不为过。

郑成思先生不仅在知识产权理论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同时也为我国知识产权法律制度的建立和完善作出了重要贡献。在1986年发表的《论我国的全面版权立法》的文章中,他根据我国的经济发展与政策取向,并追踪国际上最新研究成果和制度实践,提出了全面建立和完善版权保护制度的建议。在著作权法的制定以及第一次修订过程中,先生提出了大量的建设性意见。此后的著作权法实施条例、计算机软件保护条例、著作权集体管理条例、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起草和制定,都采纳了他的许多建议。

    郑成思先生在积极借鉴国外相关理论和经验的同时,还经常深入实际调查研究,结合我国国情提出符合我国实践发展需要的思想观点和具体措施。他是版权贸易理论的开拓者和实践者。发表于1982年的《版权法与商品的自由流通》和1986年的《论我国的全面版权立法》,大胆提出了“版权是一种商品”的观点。他一再指出:“获得版权不是目的,通过转让、许可等贸易活动取得经济上的收入,才是目的。”(1992年的《版权公约、版权保护和版权贸易》)他最早在国内提出要对计算机软件进行立法,呼吁给软件以有效的法律保护(1984年的《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在版权贸易已成为经济常态和计算机软件成为支柱产业的今天,我们不得不叹服郑先生当年的超前眼光。

    读郑先生的著述,能强烈地感受到他对国家、对民族、对社会的责任意识和忧患意识。他认为,“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中国很难再有四大发明” 。他一直主张中国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但是又坚决反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强保护”制度。在中国1992年加入《伯尔尼公约》和《世界版权公约》前后,他撰写了《如何利用国际版权公约》、《两个版权公约对发展中国家使用作品的优惠》等大量文章,帮助大家理解国际公约的内容,并为如何利用国际公约有效保护我国权利人的利益出谋献策。郑先生还多次指出:“一些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无报酬地拿走民间文学艺术去营利,无报酬地拿走地方传统医药去营利,是对这种知识来源地创作群体极不公平的。这两部分,在中国都是长项。如果我们只是在发达国家推动下对他们的长项加强保护,对自己的长项则根本不保护,那么在国策上将是一个重大失误。”铿锵之语,掷地有声,余音未绝。

三十年前,先生开始致力于知识产权研究时,版权在中国还是十分陌生的词语。三十年后,加强版权保护的作用和重要性逐步深入人心。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我国已经建立起了一套符合国情和国际规则的版权保护体系,法律制度不断完善,执法机制不断健全,服务体系不断加强,为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作与传播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随着版权保护制度的建立,版权产业快速发展,版权产业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逐步提高。加强版权保护,加快以智力资源和智力成果为基础的产业发展,已经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

    当前,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已经成为国家总体战略之一。大家已经意识到,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使我国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已成为国家发展的总体目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对版权保护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这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郑成思先生的未竟事业。

    作为版权管理工作者,我们要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机遇,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努力推进版权保护工作。我们要坚持以发展、繁荣我国经济、文化和科技为根本,不断完善版权保护法制体系,加强版权行政管理体系,构建版权公共服务体系,建立社会参与体系,规范内部工作体系,强化国际应对体系,进一步提升行政能力和工作层次,增强我国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的创造、管理、保护和运用能力,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任务服务。

我相信,只要我们能像郑成思先生那样,以孜孜不倦的奋斗精神和勇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去追求真理,以为国尽力的责任意识和勤奋不已的工作作风去深入实践,抱定为版权事业奋斗终生、鞠躬尽瘁的志向,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一定能够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先生多年来所追求的“让中华民族从知识产权制度中持久受益”的夙愿一定能够实现。

    逝者虽已矣,生者当有为。让郑先生为之献身的事业永续发展才是对郑先生最好的纪念。

                          新闻出版总署署长(国家版权局局长)柳斌杰

                               2008228

 

 

章节目录:

版权法(修订本)

前言

绪论

第一节版权的起源与我国古代的版权保护

第二节印刷术在欧洲的发展与版权法的产生

第三节复制、传播技术的发展与现代版权

 

第一编通论

第一章版权主体与客体

第一节中国古代是否保护过真正的“版权主体”

第二节版权人与作者——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版权主体

第三节法人能否是精神权利主体

第四节版权的客体、载体与权利

第五节版权保护什么——形式还是内容

第六节邻接权的主体与客体

第七节工业版权的主体与客体

 

第二章版权的获得

第一节依法自动产生

第二节版权公约与作品获得版权的条件

第三节“固定要求”与版权的获得

第四节作品(或产品)上加注标记与版权获得

第五节不同性质的各种版权登记制度

 

第三章作品享有版权的认定与侵权认定

第一节从受保护客体分析

第二节从作者的精神权利内容分析

第三节从版权的经济权利内容分析

 

第四章侵权纠纷与版权诉讼

第一节侵犯版权的行为综述

第二节过错责任与无过错责任

第三节我国法律中侵权责任的归类

第四节侵权纠纷的解决途径

第五节版权诉讼中的辩护依据

第六节版权诉讼中的被告及原告须知

 

第五章版权的归属与转让

第一节作者精神权利的归属与转移

第二节版权的归属

第三节版权的转让

第四节版权的使用许可

第五节我国著作权法中的有关规定

第六节版权公约为强制许可提供的优惠

第七节版权合同与合同法

 

第二编版权国际公约

第六章《保护文学艺术作品伯尔尼公约》

第一节缔约背景及现状

第二节伯尔尼公约的三项基本原则

第三节伯尔尼公约的其他内容

第四节伯尔尼公约的发展趋向

 

第七章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管理的其他版权公约

第一节《保护表演者、录音制品制作者与广播组织罗马公约》

第二节《录音制品日内瓦公约》

第三节《印刷字体的保护及其国际保存维也纳协定》

第四节布鲁塞尔卫星公约

第五节《视听作品国际登记日内瓦条约》

第六节《避免对版权使用费收入重复征税多边公约》

第七节《集成电路知识产权华盛顿条约》

 

第八章《世界版权公约》

 

第九章《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第一节缔结背景

第二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一般原则

第三节协议中与版权有关的规定

第四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的最后条款

 

第三编版权案例与评析

第十章认定为“不构成侵犯版权”的案例

 

第十一章认定与排除“合理使用”的案例

 

第十二章确认侵权的案例

 

第十三章与其他权利相交叉的版权案例

 

第十四章国际版权纠纷的案例

 

第十五章其他案例

 

第四编版权法名词术语的西文中译及简要释义

一、编纂的缘起

二、西文中译及简要释义

 

 

计算机、软件与数据的法律保护

前言

第一章电子计算机与法律

一、计算机发展的历史

二、与电子计算机有关的法律问题

 

第二章电子计算机领域可受保护的对象

一、硬件

二、软件与半软件27

三、电子计算机所存储与使用的信息

四、电子计算机输出的作品

 

第三章保护电子计算机、软件及数据的主要法律领域

一、知识产权法

二、侵权法

三、商业秘密法——合同法与刑法

四、技术进出口管理法

 

第四章有关法律保护的各种建议

一、60年代联邦德国与美国学者对软件的注册保护建议

二、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关于保护软件的建议

三、美国国际商业机器公司关于以暂行版权法保护软件的建议

四、1984年日本通产省关于“程序权法”的建议

五、马克斯—普兰克学会迪茨的建议

六、联合国两组织关于计算机使用与创作作品的版权问题建议

七、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数据保护准则

八、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集成电路保护条约》草案

 

第五章一些国家和地区的现行法律;现有的国际公约

一、美国的有关法律

二、英国的有关法律

三、加拿大、澳大利亚、法国、联邦德国的有关法律

四、日本著作权法对计算机程序的保护

五、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计算机软件保护

六、现有的国际公约

 

第六章电子计算机合同

一、计算机硬件买卖合同

二、计算机专用软件许可证合同

三、通用软件(软件包)许可证合同

四、计算机系统交钥匙合同

五、第三方保存(源代码)合同

六、其他合同195第七章有关法律的发展趋势及设想

一、用什么法律保护计算机软件最适宜

二、将来不再需要软件保护法的可能性

三、我国有关法律的现状及对其发展的建议

 

 

信息、新型技术与知识产权

前言

第一篇有形产权与知识产权

第一章罗马法、英美法与法国民法中的有形产权与知识产权

 

第二章知识产权与有形产权地位的转化

 

第二篇信息、新技术与知识产权领域的变革

第三章专利审查制度的统一趋向

一、不审查制向审查制统一

二、审查制中的不同制度向“早期公开”制统一

三、新颖性标准的统一

四、专利检索范围趋向统一

 

第四章鼓励新技术开发与应用的新法规

,

一、我国的《科学技术进步奖励条例》

二、匈牙利的《革新法》

三、埃及的《建立革新与发明开发局法令》

四、美国的《技术革新法》

五、比利时的《研究成果开发法》

 

第五章生物工程与微生物专利及植物新品种的保护

一、生物工程与微生物专利

二、生物工程与植物新品种的法律保护

 

第六章技术秘密及其保护方式的新发展

一、技术秘密在技术市场上数量的增加

二、对技术秘密的新认识

 

第七章实用新型与外观设计领域中的变化

一、实用新型领域的变化

二、成为“边缘保护”对象的外观设计

 

第八章计算机的发展在知识产权领域提出的问题

一、计算机与知识产权法概述

二、集成电路与知识产权法

三、计算机数据库与知识产权法

四、使用计算机创作出的作品与版权法

五、计算机软件与知识产权法

 

第九章复印、录制技术的发展与版权法的变革

一、复印技术与版权法

二、录制技术与版权法

 

第十章广播卫星与广播电缆引起的版权问题

一、广播卫星的发展与版权问题

二、广播电缆的发展与版权问题

 

第十一章新技术在知识产权法领域的直接应用

 

第三篇新技术革命与知识产权国际保护中的新动向

第十二章新技术革命对现有公约的影响

一、修订《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争论

二、围绕版权国际公约的几个问题

三、《专利合作条约》及其实施细则的修订

 

第十三章新技术革命与技术转让的国际合作

一、什么是“国际”技术转让

二、改进技术的继续提供与“反馈”

三、对专利实施的垄断

四、受方研究与改良所引进的技术的权利

五、技术秘密在何情况下失效

 

第十四章《计算机软件保护条约》草案

 

结束语

一、在专利法方面

二、在版权法方面

三、计算机软件的保护及“边缘知识产权法”的设想

四、人才的培养

 

 

论文部分

基础理论类

1984

国际知识产权制度与我国知识产权法

1994

中国知识产权法:特点、优点与缺点

1996

论知识产权的概念

“模糊区”与知识产权的侵权认定

2001

回顾20世纪中国版权与知识产权法学

中国侵权法理论的误区与进步——写在《专利法》再次修订与《著作权法》颁布十周年之际

世界贸易组织与中国知识产权法

2002

传统知识与两类知识产权的保护

2003

民法草案与知识产权篇的专家建议稿

也论知识产权

2004

信息、知识产权与中国知识产权战略若干问题

私权、知识产权与物权的权利限制

信息与知识产权的基本概念

2005

中国知识产权制度的建立与知识产权保护现状

2006

国际知识产权保护和我国面临的挑战

 

版权类

1981

英国修订版权法的绿皮书评介

1982

谈谈英国版权法

版权法与商品的自由流通

1983

巧合、抄袭与版权法

西方版权法中的一个动态及其说明的问题

1984

第一部跨国版权法

计算机软件的法律保护问题

联合国两组织关于计算机版权问题的建议

1986

论我国的全面版权立法

工业产权、版权与边缘保护法

1987

试论计算机软件法律保护及其发展趋向

中外的印刷出版与版权概念的沿革

1988

国际信息产权与我国版权法

1989

作品、著作物与版权

工业版权与工业版权法

作者权、著作权与版权

版权法颁布前的一项重要工作

1990

“著作权”与“版权”在中外都是同义语

有关作者精神权利的几个理论问题

1991

著作权法的现代化、国际化与中国特色

著作权法实施前应当明确的若干问题

美术作品版权的特殊问题

版权国际公约与我国有关法律

“形式”“内容”与版权保护范围

1992

我国参加版权公约之后的几个问题

版权国际公约与外国作品的使用

两个主要版权公约与版权的国际保护

广播电视节目表的版权问题

版权国际保护与中国国内法

有关我国著作权法的若干问题

两个版权公约对发展中国家使用作品的优惠

伯尔尼公约与我国著作权法的权利限制

版权法与国际法

伯尔尼公约与我国著作权法中的精神权利

1993

从版权公约成员国的现状谈起

国际版权条约与中国的实施规定

我国台湾地区的“关系条例”与大陆作者在台的版权问题

1994

翻译出版外国作品的法律问题

关贸总协定与海峡两岸版权关系

著作权法在中国

中国著作权法对计算机程序的保护

1995

版权的有限期转让与作者向协会授权的形式

1997

版权的国际保护

“武松打虎图”法院判决及行政裁决引发的思考

两个新版权条约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1999

 从“修改权”说到“版权页”

2001

我国的著作权法修正案浅议

2002

运用法律手段保障和促进信息网络健康发展

2003

信息传播与版权历史

个人信息保护立法

2004

对《知识财产权解析》一文中有关“信息”

2005

网络盗版与“利益平衡”

图书馆、网络服务商、网络盗版与“利益平衡”——中国社科院七位学者维权实践的理论贡献

 

 

作者简介:

郑成思(19442006  云南昆明人,1966年3月参加中国共产党,1979年5月起历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国际法研究室副主任、法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政治学研究所副所长。 第九届、第十届全国人大代表、法律委员会委员。1979年至今,他持续参加了我国知识产权立法工作,参加了民法典的起草并担任其中知识产权篇(专家建议稿)的起草主持人,参加过著作权法、专利法和商标法等法律的各次修订,是商业秘密法等法律的起草小组顾问。他的《版权法》《知识产权论》等著作多次再版,对我国知识产权的研究和教学有深远的影响,是我国知识产权研究史上的经典著作。他曾两次为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授课,多次为全国人大常委会做法制讲座。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三年被权威学术杂志评为“世界上最有影响的50位知识产权界人物”之一。

录入编辑: 邱少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