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科场翩翩一少年
李鸿章小时候天资聪颖,聪明异常。五六岁的时候,他和几个小朋友在池塘边玩耍。正好,私塾先生周菊来池塘边洗澡。他把衣服脱下挂在树杈上,随口吟道:“千年古树为衣架。”李鸿章一边玩一边接了一句:“万里长江作浴池”。
李文安决定让鸿章随同哥哥瀚章一起接受启蒙教育。李鸿章本来名叫章铜,李文安给他改了新名字叫“鸿章”。意思是希望他“鸿图大展,文章经国。”后来,李鸿章真的实现了李文安的愿望。其实,在这之前,李鸿章就随父亲读书了。父亲的书房叫棣华书屋,是个环境优美的地方。李鸿章是从这里走上求学之路的。由于李文安对李鸿章的教育严格但不拘泥,所以李鸿章不仅能博览群书,而且善于思索,并显露出他性格中决断、刚猛的一面。
李文安在家里养了一缸漂亮的金鱼,全家人都很喜欢。有一天,李文安对家里人说,今年金鱼产子多,是个好兆头,今年家族里的孩子能考取秀才的肯定多,并点着名字说这个孩子可以进学,那个孩子也可以进学。第二天,李文安发现一缸鱼全死了,一追查得知是李鸿章干的。李文安生气地斥问:你为什么把鱼都弄死了?李鸿章很认真地回答说,这么多人都进学,怎么就没有我?这缸鱼不能留,该死。李文安说,你才 11 岁,还不到进学的年龄呢!
李鸿章小时候的学习,侧重于应付科举考试。他的义理、经济之学进步很快,制艺技巧也不错。虽然,李鸿章的父亲和后来李鸿章的三位老师都崇尚宋学,但是从李鸿章早年遗留下来的著作中,人们没有看出李鸿章对“宋学”或者“汉学”、“经世之学”有什么兴致。他写得一手好文章,早期主要作品是诗和赋,内容多反映友情和亲情,词句优美华丽。有研究者发现,李鸿章早期的诗词中有一种“雄健的风格”,是“一种不受任何迂腐思想干扰、技巧臻于完美的得心应手的大手笔。”
1840 年,18 岁的李鸿章考中秀才。那时候的李鸿章相貌堂堂、身材高大,十分出众。
1843 年,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从北京来函,叫李鸿章入都,准备来年的顺天府乡试。时年21 岁的李鸿章看了父亲的信之后,心情特别兴奋。这是他一直企盼的,也是一直在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于是,挥毫作《入都》10 首。他的这些作品,当时曾广为流传。下面是其中之一:
一肩行李又吟囊,检点诗书喜欲狂。
帆影波痕淮浦月,马蹄草色蓟门霜。
故人共赠纯仁麦,荆妇同持陆贾装。
自愧长安居不易,翻教食指累高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