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青年文库 >  

往事怎能如烟?

读长篇纪实文学《立马中条》随感

 

《立马中条》是一本读起来让人血脉贲张、心潮澎湃的新书——特别是在2005年的岁末年初,西安滴水成冰的日子里。

作者秉笔直书,向我们鲜活展示了60多年前的峥嵘岁月,那个我们不应当忘记但却早已如烟的历史:在孙蔚如将军的带领下,三万三秦赤子御敌于陕西省外整三年,用二万多青春与热血铸就了一段可歌可泣的民族抗日史。

这个英雄群体中的共产党员,历史已经为他们树碑立传。令我感慨万千的是那些放下镢头、扛起枪头的农家子弟以及支持他们舍生忘死的亲属,他们早已被岁月尘封,不为我们所知。他们谈不上有什么知识,大字识不了几个,没有豪言壮语,也从来没有想到光宗耀祖,青史留名。精球打炕面,死了球朝天,他们只知道要杀日本鬼子,保父老平安。三万人的杂牌部队,抵御数倍于我的日本精锐之师,上至将军,下至小兵,心中都明白等待他们的结局是什么,然而他们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东原壮歌,血祭黄河,巾帼风骨……。徐剑铭等作者用他们手中的笔,不疾不徐地为我们展示了陕西汉子的热血豪情。捧读《立马中条》,心绪紧随行文跌宕,感慨与愤懑相生,敬佩与扼腕相伴,我们分明看到了三万血肉之躯为后人树起的一座耸天丰碑!   
    
《立马中条》也是一本发人深醒的准史书。读罢此书,掩卷长思,我为自己的无知而羞愧——往事为何如烟而逝?我们为什么对如此重要的历史长时间失去了记忆,是什么造成了集体失忆?    
    
我虽然生长在陕西,但对陕西实在所知不多。其中原因,既有身在其中不识其秀美的局限,也有所谓文化人对陕西人生、冷、噌、倔,缺乏现代文明的偏见,还有一个重要原因,需要检讨多年来我所接受的社会教育。至少在我所读到的抗日史中,陕西之所以未遭日寇蹂躏,似乎全在于炸开花园口后黄河天堑这一自然屏障。    
    
李大钊先生说:历史不是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亦不是只记过去的政治事实的记录。历史是亘过去、现在、未来的整个的全人类生活。那些只记过去事实的记录,必欲称之为历史,只能称为记述的历史,决不是那生活的历史。大钊先生的意思是,历史本身既指已有的事实,又指我们对这种事实的记录。事实有实在的事实历史的事实之分,前者是所谓客观事实,后者是经过史学家记录和人群所记忆的事实。史家记录历史时往往掺杂自己的主观意图,有些要浓墨重笔,有些则一笔带过或者只字不提,有的甚至歪曲。因此,二十五史从《晋书》以后都成了官方活动。史书的价值取向会影响读者,由于岁月侵蚀,史书所载的历史就成为一个群体所记忆的历史,这个群体似乎认为自己了解的是客观的事实,其实只是自己根据史书回忆的事实而已。    
    
由此看来,《立马中条》所载的史实之所以不为人知,道理显而易见:孙蔚如的部队是国民党的杂牌部队,国民党政权因为其非正统而不屑言之,共产党政权又因为其属于国民党正面战场而不愿言之。民族健忘症的发作症结在于这一历史的尴尬地位。    
    
其实,更尴尬的描述在该书《百年沉浮》这一章。该章使我们窥到了抗日英雄的悲剧性结局,许多人有功无赏,反倒背上不白之冤,现在仍旧过着非常贫困的日子。    
    
如果没有这一章,《立马中条》的思想启迪意义肯定会逊色不少。作者告诉我们,历史健忘症在目前不但依然发生着,而且愈演愈烈。这就像在高杆上挑着一个千疮百孔的内裤,令所谓正人君子们汗颜,也让所有有良知的世人揪心。当我读到中条山战士自立的后死碑,读到西安莲湖公园纪念碑的被拆除等章节时,一股辛酸苦涩涌上心头,五味杂陈,良久不能自已。    
    
当我们忘记前人,我们必定要被后人所遗忘,当我们不能善待为民族做出贡献的仁人志士,我们必定要被后人所抛弃,而且下场更可悲。历史应该受到尊重,英雄应该受到厚待。原因很简单,我们正在享受着他们用生命锻造的成果,我们不能数典忘祖,因为我们也在续写着历史。    
    
《立马中条》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反思的契机:即当我们喟叹滴水之恩涌泉相报的民族美德不在的时候,当我们感怀人心不古的时候,那些对社会对国家做出贡献的人,姑且谈不上青史留名,就在其肉体尚未消失之前,就已经被后人有意无意的忘却了。不管人们愿不愿意承认,社会仍在上演着活报剧,高尚者困窘,奉献者伤心,自私者安逸,奸猾者实惠。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人人都去追求眼前的、现实的、功利的东西,除了自己什么都不信任,于是才有了众口常道的社会信仰危机    
    
此说并非危言耸听。建国以来,我们在对待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个体上,一直在这样一个怪圈中旋转。五六十年代中,最有能力的干部被派往工厂,最听党召唤的青年到边疆拓荒,最吃苦耐劳的先进分子抛家弃子一心为工作,他们为了事业、理想舍弃了人生应该享有的生活,然而到了年老干不动的时候,许多人却要自己品尝诚笃执著带来的苦果,甚至累及到亲属后代。英雄流血又流泪,献了自身献儿孙,这句俗语鲜明的道出了英雄群体的苦涩与无奈。    
    
往事怎能如烟?往事难以如烟!    
    
挖掘沉史固然需要崇拜和毅力,但记录整理这段往事更需良知和勇气。感谢徐剑铭等三位陕籍作家,他们十年耕耘,使我们在享受现实生活美好的同时,能感怀到60多年前的如荼岁月,得以咀嚼历史带给我们的甘甜和苦涩,思考与期待。

录入编辑: 王维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