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产阳光房地产咨询有限公司)
据新华社记者张永兴、李涛报道,温家宝总理
温总理的4点住宅国策可以概括为“三个层次,一条红线”:即面向低收入者(包括农民工)的廉租住房、大多数面向中产阶级的经济适用住房、面向高收入者的高档住房三个层次,守住18亿亩耕地的“红线”。
我认为,这是我国政府最高领导人第一次如此清晰、如此明确、如此全面地提出了住宅国策四项原则,为我国今后的住宅建设和《住宅法》立法指明了方向。
回顾全面房改的历史,早在十年前的1998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文件)公布实施后,当时担任副总理的温家宝特别强调:大力发展经济适用住房“既是这次房改的重要目的,也是房改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且还说:“中低收入家庭是目前城镇家庭的主体,发展经济适用住房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是实现本世纪末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重要条件。” “住房建设,有两点需要明确,一是以经济适用住房为重点的住宅建设的方针、政策不要轻易改变;二是经济适用住房建设也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来办。”他告诉建设部的领导,“加快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对改善居民消费结构,扩大住房消费,平抑房价,防止出现新的房地产过热,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以经济适用住房解决包括中产阶级在内的广大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是温总理的一贯思想。
但是,自从2003年以来,温总理的这个住宅建设指导思想受到了严重冲击。以
这次转变,实质上是一次变相的国民收入的二次分配。一方面,普通百姓购房由低价的经济适用住房转变为高价的商品住房,部分房款转变为政府的土地收入和税收,减少了老百姓的实际收入,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使政府由此筹集了更多的财力来加快城市建设和加快经济发展速度。近几年城市建设速度和住宅建设速度加快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归功于此,好比计划经济时代农产品的“剪刀差”加快了城市和重工业的发展一样。另一方面,部分房款转变为开发商的超额利润。政府要多收税,开发商要多赚钱,两个轮子一起转,房价飞上天!因此,这次住宅国策的转变调动了两个积极性:一是调动了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二是调动了开发商的积极性。房价越高,双方的积极性就越高,而双方的积极性越高,房价就会被推向更高!二者谁也不愿意看到房价降下来,谁也不愿意多建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这些人把住宅市场化奉为神明,在这些人的眼里,中国的住宅市场要全面市场化,比市场经济还要市场经济。他们不但把住宅市场化作为护身符,还把它当作大棒,挥舞起来打击不同意见,保护利益集团的既得利益。
然而,广大普通购房家庭被夹在两个轮子中间,承受着高房价之痛。两代人辛辛苦苦积攒下来的血汗钱,都被掏光了,很多家庭双方父母拿出养老钱为子女买房子,两代三家人都成了房奴,生活质量严重下降。所以说,官商合谋推高房价,不仅是腐败问题,更有深层次的经济因素、政策因素和体制因素。不仅是经济问题、社会问题,更是政治问题。
时过十年,温总理旧话重提,并且如此的清晰、明确和全面,可见用心良苦,应该引起各级领导、相关主管部门和全国人民的高度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