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学术公告 >  

《清华法治论衡》第十一辑约稿函(附集刊要略和注释体例)

 

《清华法治论衡》第十一辑

约稿函

 

_____________女士/先生:

在各位同仁的支持下,《清华法治论衡》自问世以来进入了第八个春秋,共出版了十辑,在学界引起了较好的反响。在前不久的评审过程中,经过遴选,本刊成功被列为CSSCI来源集刊20082009年)。本刊编辑部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改进办刊质量,强化办刊特色和特性,重在探索法的价值和理念和人文精神,并关注中国与世界法治发展的重大问题、主要动向和最新趋势。本刊第十一辑拟组织出版“社会理论之法前沿”专号。鉴于您在有关研究领域中的精深造诣和卓越成就,特邀您为本辑撰写主题文稿一篇。

一、主题简介

社会理论之法前沿主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法律”(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哈贝马斯、昂格尔、卢曼、托依布纳、福柯等等社会理论家视野中的法律面向)和“社会理论立场的法理学”(从社会理论中汲取法理学研究的营养),您可以在这两方面任选题目撰写文章。

二、截稿日期

文章一般以1.5万字至3万字为宜,注释体例请按照所附《论衡》编辑部的“注释体例要求”。截稿日期为200871日。

另外,《论衡》其他栏目——“法治文论”、“法苑品茗”、“文心法言”、“域外法音”长期约稿。

三、联系方式: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明理楼《清华法治论衡》编辑部(100084

投稿专用Email: fzlh@mail.tsinghua.edu.cn

联系人:高鸿钧:010-62773487

马剑银:13810045725

 

                                                                                                                                        

《清华法治论衡》编辑部

2007109

附录一:

《清华法治论衡》集刊要略 

一、内容简介

《清华法治论衡》(Tsinghua Discourses on Rule-of-Law)(简称《论衡》)是清华大学法学院高鸿钧教授主编,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学集刊,创刊于2000年,原是清华大学重大基础研究课题“法治基本理论研究”的系列成果之一,后成为以“法律与社会理论”与“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为主要旨趣的理论性法学集刊,至今已出10辑,2007年底入选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检索, 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来源集刊(2008-2009年度)。

《论衡》以倡导发现与创建适合中国自身的法律与社会理论,在古今中西、民族主义与普适主义、法学的自主性与开放性所形成的张力中寻找平衡或超越。《论衡》所刊之文力倡平实言理、从容著文,鼓励通畅明快、优雅隽永的文风,而希望尽量避免旁征博引、玄奥晦涩之论;每期将提前策划,集中于一个主题,特邀国内外知名学者进行深度讨论,并以专号形式推出。

《论衡》设五个栏目:

1.主题研讨(Main Topic,围绕每辑专号的主题进行研究与评论(字数1.5-3w,每期5-10篇)。

2.法治文论(Articles & Comments具有思想性与理论性气质的法学论文与评论。(字数 1.5~3w,每期3篇左右)

3.法苑品茗(Book Reviews,主要刊载法律经典与前沿专著与论文的学术性书评(字数1.2-1.8w,每期3-5篇)。

4.文心法言(Cultural talk and Legal Spirit刊载以文学形式(诗歌、剧本、寓言、童话、故事、杂文、散文随笔、微型小说以及案例新编等形式)对法律进行形象化描摹或隐喻式言说,或明法理于嬉笑怒骂之间,也可以评析文学作品中的法律和人文观念,风格多样,(字数一般<6k,每期5篇左右)

5.域外法音(Sounds Abroad,主要是译介国外法学理论、法律思想和法律文化的经典与前沿成果(每期2-3篇)。

每辑《论衡》前有“卷首语”,后有“编后记”(或“编辑手记”)。

二、专号之规划:近期和远期

《论衡》自第11辑开始,整合力量改组了编辑部,将集刊刊发论文集中定位于两个方向,其一是法学理论基本问题研究,其二是当代中国法治实践中的热点和重点问题。前者主要长期关注“社会理论之法”,包括“社会理论视野中的法律”(马克思、韦伯、涂尔干、哈贝马斯、昂格尔、卢曼、托依布纳、福柯等社会理论家视野中的法律面向)和“社会理论立场的法理学”(从社会理论中汲取法理学研究的营养),同时也关注法律文化、比较法学、法律思想与法学理论的其他基本问题,近期专号是“社会理论之法前沿”。后一个方向近期主要关注的问题是“协商民主与法治”。

三、注释体例(参见附录二)

四、投稿方式

来稿请以word版发送Email至:fzlh@mail.tsinghua.edu.cn

也可邮寄至: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大学法学院《清华法治论衡》编辑部100084);

 

清华法治论衡编辑部

200812

 

 

  附录二:

《清华法治论衡》注释体例

本体例根据清华大学出版社的要求,结合《论衡》自身特点而制定,旨在简洁方便。

注释采用脚注方式,每页重新编号,以阿拉伯数字加圆圈标识。举例如下:

一、引书注

作者:书名(版次),(译者),卷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575页。

     龙卫球:《民法总论》(第2版),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385389页。

     王铁崖主编:《国际法》,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45章。

     《梁漱溟全集》,第1卷,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1989174页。

     《孟子·尽心上》。

     《宋会要辑稿·食贷》,卷三。

     沈家本:《沈寄先生遗书》甲编,第四十三卷。

     []德斯鸠:《论法的精神》,张雁深译,上册,北京,商务印书馆,196191页。

     H. L. A. Hart, The Concept of Law, Oxfor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1, pp.6~7.

     S. Lukes & A. Scull(eds.), Durkheim and Law, Oxford: Martin Robert- son & Company Ltd., 1983, p.12.

以上注释再次出现时,注释简化为:作者:书名,卷次,页码。举例如下:

     周枏:《罗马法原论》,下册,621页。

     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上册,91页。

     H. L. A. Hart, The Concept of Law, p. 9.

二、引文注

作者:文章名,(文章译者),所载书刊名,卷次,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份,页码。

季卫东:《法律秩序的传统与创新》,载氏著《法治秩序的建构》,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06页。

李贵连:《话说“权利”》,载《北大法律评论》,第1卷•第1辑,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19页。

[]于尔根•哈贝马斯:《法的合法性》,许章润译,载郑永流主编:《法哲学与法社会学论丛》,第3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5页。

贺卫方:《“契约”与“合同”的辨析》,载《法学研究》,19922),36页。

张志铭:《也谈宪法的司法化》,载公法网(www.gongfa.com)(最后访问时间2007-3-11)。

万晓庚:《涉外民商案件管辖权的确定》,载《人民法院报》,2007-1-16,第6版。

J. Stone, Roscoe Pound and Sociological Jurisprudence, in 78 Harvard Law Review,1965, p.1578.

D. Garland, Durkheim’s Theory of Punishment: a Critique”, in D. Garland & P. Young (eds.), The Power to Punish: Contemporary Penality and Social Analysis, England: Gower Publishing Company, 1989, pp.37~61.

M. Weber, Max Weber on Law in Economy and Society, ed. M. Rheinstein, trans. E. Shils & M. Rheinstei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54, pp. 23~54.

以上注释再次出现时,注释简化为:作者:文章名,页码。举例如下:

季卫东:《法律秩序的传统与创新》,306页。

J. Stone,“Roscoe Pound and Sociological Jurisprudence”, p.1579.

三、其他

港台出版的著作,将民国纪年改成公元;

同一注释相继出现时,可用“同上注(引书、引文),**页”。

当著(编、译)者超过三人时,只写第一人,后加“等”(英文著作加“et al.”),外国作者一般可以只写姓,若有混淆可加名,例如:

[]哈罗德·J. 伯尔曼:《法律与革命——西方法律传统的形成》,贺卫方等译,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3495500页。

SLElkin et al.(eds.), New Constitutionalism: Desiging Political Institutions for a Good Socuety, Chicago, Illinois: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3, pp.1~12. 

录入编辑: 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