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青年文库 >  

台湾地区的“唐律研读会”

   
 
    在台湾地区,各类读书会异彩纷呈,活跃在台湾的各个角落。在众多形式的读书会中,发源于台湾大学的“唐律研读会”尤其引人注目。2007年5、6月间,笔者利用在台研修期间,曾对它作了一点调查和考察,现呈奉于大家面前,以求有所裨益。
一、“唐律研读会”的历史概况
    “唐律研读会”是从日本引进的一种读书方式。据召集人高明士教授介绍,这种读书方式本来是我们中国的传统读书方式,但我们后人逐渐淡忘了这种读书方式。该研读会开始于1994年,1994至1996年是基础研究阶段,主要依个人兴趣与专长,先逐条逐字解读唐律部分条文,并以史学的观点,探讨中华法系的沿革演进,也析论既有的学术著作。1997学年度研读工作暂停,各会员根据自己的研习心得,撰写可发表之研究报告,以展现并反省三年来的研讨成果。自1998学年度开始,该研读会改变过去只依个人兴趣条文解读方式,而由具有总则性质的《唐律疏议·名例律》开始,依序解读,持续至今。十余年来,唐律研读会已经陆续解读完毕唐律277条,超过唐律全部条文(502条)的二分之一。
二、“唐律研读会”的组织和成员
    “唐律研读会”由台湾大学历史学系高明士教授担任召集人,联合台大、政大、师大、文大等校历史系与法律系师生进行研读,成员包含史学界、法学界教授、研究生以及大学部学生。我们从下表主要成员简介一览中可以看出这种学科的结合,从而为我们的跨学科联合研究提供有益启示。
主要成员简介一览

姓名
学历
现职
学科专长
高明士
日本东京大学文学博士
台湾大学名誉教授.兼任教授
隋唐史、中国法制史、东亚古代史
陈惠馨
德国里根斯大学法学博士
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民法亲属、民法继承、中国法制史
黄源盛
台湾大学法学博士
政治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中国法制史、中国法律思想史
朱浤源
台湾大学政治学博士
中央研究所现代史研究所研究员、台湾大学政治系兼任教授
政治思想与制度、中国近代史
那思陆
中兴大学法学硕士
空中大学法律学系教授
中国法制史、行政法、宪法
甘怀真
台湾大学文学博士
台湾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中国中古史、中国礼仪史、中国法制史
廖幼华
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博士
中正大学历史学系教授
隋唐五代史、中国历史地理
罗彤华
台湾大学文学博士
政治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中国中古史、中国财经法史
桂齐逊
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博士
中国文化大学史学系副教授
隋唐史、中国法制史
赖亮郡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台东大学社教系副教授
隋唐史、中国法制史
陈俊强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台北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隋唐史、中国法制史
陈登武
台湾师范大学文学博士
中兴大学历史学系副教授
隋唐史、中国法制史
刘馨珺
台湾大学文学博士
嘉义大学史地系助理教授
宋史、中国法制史
刘燕俪
台湾大学文学博士
嘉南科技大学通识中心副教授
隋唐史、中国法制史
李淑媛
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博士
醒吾技术学院通识中心副教授
隋唐史、中国法制史
翁育瑄
日本国立御茶水女子大学人文科学博士
东海大学历史学系助理教授
唐宋家族女性研究、墓志研究、中国法制史
朱祖德
中国文化大学文学博士
环球技术学院通识中心助理教授
隋唐史、中国中古史
邱澎生
台湾大学文学博士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副研究员
明清史、中国商业史、中国法制史

 
    凡欲参加“唐律研读会”的专家学者或者学生,均采取自愿方式,不用交付任何会费。在每次研读会举行时,与会者需要在签到表上填写自己的名字。所以,“唐律研读会”是一个开放型读书会,允许外界自由地参加。
三、“唐律研读会”性质与目标
    “唐律研读会”实质上是一种个人自由阅读与集体交流阅读体验相结合的读书形式。每次大家选择《唐律疏议》中相同的条文,自行阅读和查阅相关资料,然后在定期举行的研读会上彼此交流阅读体会,并鼓励和允许不同观点相互争论。其目标是: 提振法制史研究风气; 发扬基础研究精神;探讨以唐律为中心之历史问题,尤重唐律对其后历史的影响;历史学者与法律学者就法制史课题进行科际整合;建立以唐律为中心的中国法制史网络讨论群。
四、“唐律研读会”的活动形式
    “唐律研读会”有多种活动形式,概括起来,主要有:
    (1)自行阅读。会员自行读完选定的《唐律疏议》中的有关条文,并以书面形式准备好阅读心得或报告。
    (2) 研读会。这是“唐律研读会”活动的主要形式,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一般在”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会议室”进行。座谈由召集人主持,记录员记录研读内容。会员在会上畅谈各自的心得体会或对所阅的条文发表评论。
    (3) 学术研讨会。迄今为止,该研读会共举办过五次学术研讨会,会议时间和内容分别是:第一次在1998年3月至5月间,该会成员借论文研讨会,报告各自研究成果;第二次是2001年7月19日—20日,举行“唐律研读会第一次成果发表会”,除了研读会的成员外,还邀请多位海内外专研唐律与法制史的学人共同参与研讨;第三次是2004年5月22—23日,举办“东亚教育与法制研究的新视野”研讨会;第四次和第五次是2005年度,于4月29日举办“东亚传统家庭教育与家内秩序国际研讨会──教育与法制的探讨之一”,于6月2—3日举办“传统东亚的家礼与国法国际研讨会──教育与法制的探讨之二”。
    (4)汇集有关成果。自1994至2006学年度为止,“唐律研读会”已经召开逾 105 次研读会,其中申报”教育部顾问室”的研读成果报告书计有九本,申报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的研读成果报告书有一本,向“国科会人文学研究中心”申报者有三本;公开出版《唐律与国家社会研究》、《唐代身分法制研究──以唐律名例律为中心》、《东亚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一)教育与政治社会》、《东亚传统教育与法制研究(二)唐律诸问题》、《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一)家族、教育与国法》、《东亚传统家礼、教育与国法(二)家内秩序与国法》等六部专书;有6位博士研究生以唐律研究作为博士学位论文,这六篇博士论文均陆续由五南书局出版,作为《中国法制史丛书》(据介绍,北京大学出版社亦已同意将《中国法制史丛书》出版简体版)。
五、“唐律研读会”的经费来源
    “唐律研读会”的经费来源主要是政府拨款和有关单位或个人资助。1994年研读会在“教育部顾问室”资助下创立,后来由“国科会”资助继续读书活动。有关单位或个人的资助主要限于学术研讨会和出版成果,比如《唐律与国家社会研究》系由“洪瑞焜先生学术著作奖助出版委员会”奖助出版;第三次学术研讨会系由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及玄奘大学资助下举办;而第四、五次学术研讨会均由台湾大学东亚文明研究中心资助举办。
六、结语
    “唐律研读会”的累积成果,目前已经受到大陆地区、日本、韩国等学界的瞩目。它倡导的撰写法制史论文范围,已由研究生下移至大学部学生,成员涵盖三个世代。笔者相信这不仅对法制史研究作出贡献,同时对于提掖后进,培养扎实学风,提振研究风气,必定会有所裨益。
   

   本文撰写完毕后,曾送高明士教授、张文昌先生审核,以确保该文材料的真实性。在此谨致谢意 。
    穆中杰(1972年10月-    ),男,河南滑县人,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史专业博士研究生,2007年5月1日—6月30日在台湾政治大学研修。

录入编辑: 冯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