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推荐 >  

清明雨语

 

清明雨语

曾老师走了,来自全国法学界的精英和学子从四面八方赶到八宝山……学子们拥抱一起恸哭!无法相信这样的事实。在不久前举行的 “基金会”(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座谈会上,著名的叶秋华教授还是按捺不住激动地心情:好端端的一个人就这样不见了……在坐的韩大元院长和林嘉书记等又回到了往事的回忆中……

今天是清明节,一年二十四节气中最不寻常的日子,清早我整理好寄语与师弟们一起共同缅怀……

天上的星总是亮晶晶

我能与曾院长有恩缘,始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建院50周年庆典前,为“校庆”做了一点微不足道的事情,曾院长给了我很高待遇,特邀我参加“人大法学院首届校友代表座谈会”并在会上发言。当时全国法学界的精英们团聚一堂,王利明教授代表学校的发言、刘佩智先生和吉林先生代表各届校友的发言以及梁美芬代表博士生、孔玲代表研究生和王军霞代表本科生的发言,让我长了知识长见识。会后曾院长还单独邀我在会场中心拍了一张合影照(这也是我认识曾院长的第一张合影照),至今我十分珍惜珍爱和感恩。

初识曾院长的人可能都会有一种感受:大名鼎鼎的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没有一点架子,曾院长以他超群的人格魅力和正气风范在生命的有限时间里成就了法学院一件件大事,其中50周年的庆典活动最值得“人大”骄子们自豪!

 

地上的脚印总是第一个人踩出来的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曾老师在国内首次提出开展“法产学研”的合作,此举牵手了建国以来中国最著名的法学院和中国最著名的总医院的联袂,记得当时王利明院长在会上20071223日“法学家 医学家 企业家 合作与对话)谈过,“自从他本人来到人大读书到现在,举办法学家和医学家的合作与对话还是第一次”,在会上展示的条幅“法产学研好”这五个大字就是曾老师亲自泼墨的,也是老师留给我最宝贵的财富,因为老师的这句话奠定了我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

 

举起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的旗帜

由全国法学界精英代表发起以曾老师名创办的“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已走过7个年头,这是曾老师后期比较偏爱的工作,也是曾老师未尽的事业。

基金会的工作给了我和曾老师能够经常接触的机会,曾老师为了“澳麦尔公司”的发明专利产业化倾注了大量心血。2005年“基金会”成立伊始,曾老师首先支持澳麦尔公司与解放军总医院共同开展的产业化项目合作,200611日亲自参加“澳麦尔公司”网站的开通,200632日亲自为“解放军总医院澳麦尔耳聋基因诊断产业研发中心”挂牌揭彩;200832日以基金会理事长名义亲自发函:祝贺耳聋基因诊断技术项目获得重大突破 200811月亲自陪同解放军总医院韩东一将军为澳麦尔公司产业化项目落户东莞松山湖产业园区进行实地考察;200956日亲自参加东莞市人民政府在北京钓鱼台举办的招商推介会;每当我发明了一项专利,老师就腾出时间一起吃个饭祝贺!

今天告慰恩师:我发明的几十项专利都在产业化实施中,已孵化的三家公司各有建树: “三月三”公司(山东三月三基因技术有限公司)已将中国第一个防聋产品产业化(属医用“三类”生物制剂),该产品(从研发到批准上市历经十多年)经过了权威专家严格评审和三家国内著名医院(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协和医院、北京儿童医院)的临床鉴定可以大规模应用;“转化医学”公司(东莞三月三转化医学有限公司)近日318日)也拿到了东莞市第一家生物制剂批准文号可以上市;在“十二五”开局之年11日成立的“莞草根”公司(东莞草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集“四头”(田间 工厂 信息 生物)于一身,近期也将会有非凡的表现。

老师在住院治疗期间,一件事让大家难以忘怀,著名的梁美芬教授多次往返北京专程看望老师并请来了香港最好的医生和治疗专家,不名而名的梁教授为基金会的建设和发展做出的突出贡献更是鲜为人知的。

也许是巧合吧!不能倒流的时间却能和我们一起寄托着哀思,自从赵晓耕教授发出倡议121日)到今天刚满75天,在人生的长河中有数不清的75天,但是,人却不能活到275年,曾老师走完一生的75年,而留给后人的财富却能传承到永远......,恩师千古!

  

政策 清明祭拜

201145

录入编辑: 秘书长、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