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首页推荐 >  

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功举行

 12月22日,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2012年学术年会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隆重召开。本次学术年会由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承办,会议主题是“先秦法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与当下学术研究之探索”。来自全国高校及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共120余人参加了此次年会,其中有十几位对法律文化研究具开创之功的老一辈学者,有正处研究鼎盛时期的中年骨干,也有业已取得丰硕成果的青年才俊,大家共同见证了新时期法律文化学术研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盛况。

开幕式现场
会议于12月22日上午8:30正式开始。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出席开幕式并致辞,他代表学校对在寒冬季节到人民大学参加本次年会的各位专家学者表示感谢,并从专业角度深情回顾了三十多年来法律史学科的发展历程,表达了对做出卓越贡献的老一辈法律史学者们的感谢和敬意,对学术研究在当代特别是十八大召开以来的学术大繁荣景象感到由衷的高兴。程天权书记指出,法律文化研究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法律教育上,而更要与我国的法治建设、推动依法治国和可持续发展目标紧密结合,与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乃至跟生态文明紧密结合。他希望老、中、青三代学者能够在法律史大家庭中融洽相处,并预祝本届年会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人民大学党委书记程天权教授致欢迎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林嘉教授致欢迎辞。林嘉教授代表人大法学院对与会专家学者表示热烈欢迎和感谢,对于会议的主题“先秦法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与当下学术研究之探索”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将二者结合起来,研究思考当下中国法制发展是法律人一项重要的使命。林嘉书记向与会代表介绍了人大法学院的法律史学科和基础法学研究“史论结合”的特点及未来发展规划,并祝愿法制史研究、法律史研究、法律思想史研究、法律文化研究继续发展繁荣。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林嘉教授致欢迎辞
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武树臣致答谢辞。他对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对本届年会提供的支持表示由衷感谢,对奠定法史研究基础的老一辈学者表示崇高的敬意。武树臣教授提出,当代法史研究学人既是中国历史上法律文化成果的整理者,又是中国法史这个学科的捍卫者,同时又是今天法律文化的建设者。他希望大家能够通过自己的努力拿出更好的成果,不仅证明法史学科存在的必要性,同时为我们当今的法制提供各方面的营养,推动法律史研究事业的不断发展进步。
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会长、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会长、山东大学人文社科一级教授武树臣致辞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律文化研究中心执行主任马小红教授就会议议程进行说明。马小红教授阐述了本次会议主题“先秦法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与当下学术研究之探索”的选题主旨,介绍了本次会议倡导“学术平等”的办会理念与老、中、青三代学者共济一堂所体现的学术薪火传承的规律,特别就本次会议不设主席台、桌签、合影等事项做了说明,转达了在日本访学的人大法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朱景文教授对大会的祝贺,以及因各种原因未能与会的刘新教授、林榕年教授、张晋藩教授对与会代表的问候,并对会务组成员的工作表示感谢。最后她借用郑板桥的诗“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来表达对传统法文化坚守的意愿,表达对前辈学者的敬意。

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马小红教授作会议议程说明
大会分为主题发言、专题发言、分组交流研讨、小组代表汇报发言四个单元。上午9:00—10:40为会议第一单元“主题发言”,由程天权教授和冯玉军教授主持,杨一凡教授、高恒教授、谷春德教授、郭成伟教授、韩延龙教授、刘海年教授、沈厚铎教授、杨鹤皋教授、张希坡教授、蒲坚教授先后发言。杨一凡教授在发言中指出,尽管法律史研究已经取得一定的成就,但是很多领域还没有开拓,现在确实面临重新认识和加深先秦法律史研究的问题,本次会议对重新认识开拓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尤其是在重塑先秦史和法律起源学说方面具有重要意义。高恒教授希望年轻学者在研究中国古代法律文化、法律思想史的时候,注意研究先秦文化和先秦诸子的著作,尤其要注重儒家、名家、法家的学说,同时注意对出土文物的研究。谷春德教授提出,法学研究和法学教育要摆脱重制度、轻思想,重应用、轻基础的倾向,注重思想史的研究,同时法律文化研究要坚持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立足中国国情,要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文化经验。郭成伟教授从解读《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出发对中华民族精神进行阐述,解释传统法律思想强调“明德慎罚、德主刑辅、德本刑用”的基本原因,并分析中华民族精神对于先秦法文化特别是司法文化的影响。韩延龙教授回顾了中国法律史学会和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的成立和发展历程,对法史研究队伍的不断壮大感到高兴,期待出现更多的研究成果,希望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会对学科建设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刘海年教授从考古、考据等角度论证了先秦法文化研究对于当下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希望研究同仁克服文人相轻倾向,并寄语年轻学者扎扎实实做好学术研究工作。沈厚铎教授以中国传统法律中的罪刑法定原则为例,阐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遗产对当代法治建设的价值,强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中的民族特色进行研究,并介绍了沈家本法律文化研究现状,呼吁对沈家本故居进行保护。杨鹤皋教授介绍了他所著的《春秋战国法律思想与传统文化》和《中国法律思想通史》两本专著,并重点论述了中国法律思想史研究中的史料选择与运用问题,建议编写一部《中国法律思想史料学》。张希坡教授提出立法与研究工作需要中外结合、古今结合、法律制度史与思想史结合、法律条文与法律思想结合、法律史研究与部门法研究结合,这样做既有历史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蒲坚教授在发言中谈到先秦法律思想在法律史研究中的重要地位,特别就法史研究中正史资料、出土文物、笔记小说等史料的研究与甄别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并希望年青学者要敢于坐冷板凳,这样就会有很多的收获。

中国人民大学程天权教授、冯玉军教授主持第一单元“主题发言”
中国法律史学会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杨一凡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高恒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谷春德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郭成伟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韩延龙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刘海年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沈厚铎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政法大学杨鹤皋教授作主题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张希坡教授作主题发言

北京大学蒲坚教授作主题发言
上午10:55—12:00为会议第二单元“专题发言”阶段,由张中秋教授和谢晖教授主持。李瑜青教授、春杨教授、苗延波教授根据自己提交的会议论文先后发言。李瑜青教授在发言中提出,传统儒学以天人合一、“和”的理念调和对立、化解矛盾、规避紊乱、建立秩序,对正义思想做出了独特的理解,它是典型的中国制造,是法治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财富。春杨教授认为,我国有着悠久的契约制度及文化传统,先秦诚信思想是传统契约得以订立和履行的道德基础,我们有必要对先秦儒家诚信思想进行研究,总结它与传统契约文化的关系,择善而从,为推动当前的法制建设提供历史借鉴。《法学杂志》苗延波副主编在发言中阐述了重农抑商的传统渊源、内容以及评价,提出可以从文化的角度来研究中国商文化和中国商法。李启成副教授和高仰光副教授对以上发言人的专题发言作了精彩的评议。

中国政法大学张中秋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谢晖教授主持第二单元专题发言
华东理工大学李瑜青教授作专题发言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春杨教授作专题发言
《法学杂志》苗延波副主编作专题发言

北京大学李启成副教授作评议
中国人民大学高仰光副教授作评议
下午14:00—15:30为会议第三单元“分组交流研讨”阶段,共分为四个小组。各个小组围绕“先秦法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与当下学术研究之探索”展开充分、深入的讨论。第一小组由张冠梓教授和田涛教授主持,主要围绕“先秦思想源和流的关系与管仲思想的历史定位”、“少数民族法律史的研究”、“商鞅司法思想及其启示”等问题展开。第二小组由蒋传光教授和龙大轩教授主持,着重讨论了先秦法律文化的核心部分,包括“墨家法律思想的现代解读”、“《易经》对法律史研究的意义”、以及“权利和权力在中国古代汉语里的含义”等。第三小组由张生教授和吴佩林教授主持,围绕“法律史研究的三个方面的结合”、“先秦法家思想的源流”、“公平的两种面向”、“当前法律史研究存在的的问题”、“未来50年中国法治建设的走向”、“中人在契约达成中的作用”等问题展开讨论。第四小组由蒋立山教授和王振东教授主持,主要围绕两个核心命题即“天人合一”与“法律思想史教材的书写”两个命题展开讨论。
第一分会场交流研讨

第二分会场交流研讨
第三分会场交流研讨

第四分会场交流研讨
下午15:50—17:10为会议第四单元“小组代表汇报发言”阶段,由林明教授和张仁善教授主持。陈新宇副教授、尤陈俊助理教授、邓建鹏教授、张龑副教授先后对本组的发言情况作了总结汇报。
山东大学林明教授、南京大学张仁善教授主持第四单元“小组代表汇报发言”

清华大学陈新宇副教授作第一小组汇报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尤陈俊助理教授作第二小组汇报发言

中央民族大学邓建鹏教授作第三小组汇报发言
中国人民大学张龑副教授作第四小组汇报发言
会议闭幕式于17:10举行。闭幕式上,杭州师范大学法学院范忠信教授对大会进行学术总结。他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第一,针对这次会议的新风格、新特色、新会风,范忠信教授认为,今天开会更像学术会议,更轻松、更活泼、更思想生动,更体现人文精神,没有桌签,没有庄严的主席台,这是一个好风格、好风尚;第二,针对本次年会主题“先秦法文化研究的新视野与当下学术研究之探索”的选题,他认为对当下中国的法治建设很有意义。范忠信教授指出,今天会议把老中青几十年历程当中重要阶段、重要流派、重要学术成果的代表人,每一类代表人物都请到现场,感到学术人才济济,学术薪火传承。

杭州师范大学范忠信教授对大会进行学术总结
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马建红、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姜栋宣读增补常务理事名单。马建红秘书长代表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对为本次年会付出巨大努力的人民大学老师和同学表示感谢,并就增补理事、常务理事事宜作出说明,宣布增补山西大同大学的张晓永教授为执行副会长。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姜栋就增补理事、常务理事事宜作出说明,并宣布增补北京联合大学张连城教授为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执行副会长。之后,大同大学的张晓永教授、北京联合大学的赵卓教授分别代表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下届年会的主办方致辞,并向各位学者发出诚挚邀请。

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山东大学马建红教授宣读增补常务理事名单
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姜栋副教授宣读增补常务理事名单

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2013年年会主办方代表、大同大学张晓永教授致辞

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2013年年会主办方代表、北京联合大学赵卓教授致辞
最后,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长张少瑜教授致闭幕辞。他首先代表中国法律史学会向会议表示祝贺。张少瑜教授指出,本届年会是一次非常成功的会议。他向中国法律思想史专业委员会和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的武树臣教授和马小红教授表示感谢。张少瑜教授希望各位学界同仁继续勤勉努力,共同完成所担负的任务和使命,把中国法律思想、法律制度、法律文化中最有价值的内容与理念挖掘出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学理论奠定基础。
中国法律史学会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张少瑜教授致闭幕辞
本届年会开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冯玉军教授主持,闭幕式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史彤彪教授主持。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冯玉军教授主持会议开幕式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史彤彪教授主持会议闭幕式
本次年会充分体现了对学术规律的尊重,破除过分的形式主义,不设主席台,不设桌签。一天的会议,充分地体现了学术自由、平等的原则。这种破除过分的形式主义,对学术会议以“学术为本”的会议风格得到与会者的一致好评。会议自始至终洋溢着浓烈的学术气氛。
 
详细会议记录请下载:

(文:李伟、黄春燕,编辑:白金春、张鸿浩)

录入编辑: 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