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法学:曾老师您好。2004年10月,在教育部组织开展的一级学科评估中,我院排名第一。4年之后,我院蝉联桂冠。作为我院名誉院长和资深老教授,您是如何看待这一成绩的。
 
曾宪义教授:人大法学院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中心组织的一级学科评估中蝉联桂冠,再次体现出我院作为全国法学教育的教学中心、研究中心、信息中心和国际交流中心的领军地位,我感到非常欣慰,表示热诚祝贺。这次评估严谨规范、公开透明,以“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学术声誉”为指标,客观全面地反映了我院的学术成就和在学术界的影响力。这一殊荣属于法学院领导班子和全院师生员工。
 
近年来,法学院不断探索发展新思路,提出工作新举措,全面快速发展,获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在教书育人、科学研究和国际交流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保持了在法学教育中的领军地位。这次蝉联桂冠,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振奋法学院全体师生员工继续努力,对法学院的发展提出更新、更高的要求,把人大法学院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化,人民满意、世界一流的法学院。
 
人大法学:您自1990年起,先后担任第九届法律系主任和第一、二、三届法学院院长,应当说为法学院的历史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多年来,我院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并取得了如此骄人的成绩,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您觉得其中有哪些决定性的因素。
 
曾宪义教授:我院多年一直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主要得益于以下几个因素:首先,法学院有一个团结、和谐、务实的领导班子。领导班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强大的向心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把法学院的各项工作做大、做强、做精。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全面贯彻,政通人和,社会稳定,为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人民大学近年来的飞速发展和各级领导的关心、支持为法学院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正是有了这样的契机和环境,法学院新的领导班子大胆谋事,放手做事,团结全院教职工,顺利应对突发问题,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其次,我们有一支由著名法学家和中青年教师组成的高水平优秀教师队伍。他们潜心学术,严谨治学,服务学院中心工作,服务法学教育和法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法律人才,创作了大量优秀学术成果,极大地提升了我院学术水平和学术地位。他们是人大法学院最为宝贵的财富。当然,法学院的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多年来,兄弟院校对人大法学院的发展非常关心,新闻媒体也积极宣传和报道法学院的发展进步,扩大了法学院的影响,这些是法学院继续发展的强大动力。
 
人大法学:您作为我院前任院长,为学院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近年来,法学院又提出了国际化建设目标,您认为我院近年来在哪些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曾宪义教授:近年,法学院明确提出了国际化目标,把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的法学院作为发展的方向,取得了显著的成绩。这一目标是完全符合时代发展和法学教育需要的。
 
法学院多年来在国际交流方面做过不少的探索。1998年 6月,举行了“首届中美著名法学院院长联席会议”和“中美法学教育的未来学术研讨会”,由中美两国最著名的三十多所法律院校的院校长、著名法学家出席。2000年6月,在北京举办了“首届中国—欧洲各国著名法学院院长会议暨学术研讨会”。2000年12月3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成功举办了“21世纪世界百所著名大学法学院院长论坛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成立五十周年庆祝大会”,来自世界五大洲的132所世界最著名的大学法学院院(校)长、著名法学家及校友四千多人齐聚北京,共同探讨有关法学教育的问题。此后,人大法学院还陆续举办了“中国—亚洲法学教育论坛”、“中澳法学院院长论坛”、“中国—非洲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论坛”。
 
2005年以来,法学院国际化程度显著提高,国际化进程明显加快,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迈出了坚实的步伐。我院举办了许多具有重要影响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同时和世界多所著名法学院校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并签署了合作交流协议。一大批国外著名法学家来我院讲学,我院也派出一批批优秀教师到国外著名法学院访问研究,并且积极开展合作研究,有力地促进了中外学术交流。同时我院还选派了一批批优秀的学生到国外一流的大学,师从一流的导师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或者进行联合培养。这些举措让我们更大限度的学习了国外的先进教学研究成果和管理经验,进一步密切了我们与港澳台地区和世界各国的法律界、法学教育界的联系,向海外展示、宣传我国法治建设的巨大成就,扩大人大法学院的影响,也使人大法学院国际化水平不断提高,进入了一个良性的发展阶段。
 
人大法学:2005年,您卸任院长一职,但您仍然继续关注和支持学院发展大计,例如全国法学界、企业界倡议并组织设立了“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来资助法学研究。对我院中青年教师,您认为应当继续发扬哪些传统优良精神?
 
曾宪义教授:在人大法学院工作的几十年使我对人大法学院和我国法学教育事业具有深厚的感情。现在,我仍然是现职教授,并担任了一些全国的学术职务。法学界和企业界在2005年10月倡导成立了“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希望能够继续为人大法学院和我国的法学教育事业做些贡献。基金会在2007年和2008年先后与教育部高等学校法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学会法学教育研究会、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育指导委员会、中国法律史学会、全国外国法制史研究会等机构共同设立了“中国法学教育研究成果奖”和“中国法律文化研究成果奖”,以后将隔年交叉评选一次,以鼓励和促进法学教育和法律文化的研究。同时,我作为首席专家主持的国家重大攻关研究课题《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十卷本一千万字的学术专著以及近一千万字的配套著作有望在今年内出版。
 
在这里,我更寄希望于我院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关注现实,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法学是一门经世致用的学科,我们的教师把学术研究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真正了解社会发展的需要,善于捕捉社会发展变化的信息和动向,见微知著,及时调整,适时变革,使法学教育、研究工作始终与中国社会的实际问题紧密结合,不断提出治国安邦的真知灼见;他们勇于创新,具有国际视野,把握学术研究前沿动态,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采取严谨的研究态度,出精品,出上品,树立对学术的信仰和追求,恪守学术道德,坚持学术诚信,坚决抵制抄袭、剽窃等各种不正之风;他们认真教书育人,恪尽职守。我完全相信,我们的中青年教师一定会有更大的发展,一定会把我们法学院的事业发扬光大。
 
附:法学学科排名 
| 
 学校名称  | 
 整体水平  | 
| 
 排名  | 
 得分  | 
| 
 中国人民大学  | 
 1  | 
 90  | 
| 
 中国政法大学  | 
 2  | 
 84  | 
| 
 北京大学  | 
 3  | 
 79  | 
| 
 武汉大学  | 
| 
 吉林大学  | 
 5  | 
 73  | 
| 
 清华大学  | 
 6  | 
 72  | 
| 
 华东政法大学  | 
| 
 厦门大学  | 
 8  | 
 71  | 
|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 
| 
 上海交通大学  | 
 10  | 
 69  | 
| 
 浙江大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