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青年文库 >  

古代法的“故事”——图说中国法律史——守望和谐法文明

    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阅读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在这个背景下,《图说中国法律史守望和谐的法文明》(以下简称《图说中国法律史》)一书问世可谓恰逢其时,本书有着一种图以载道的诉求,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追本溯源,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法文明是本书作者作出的一种尝试。

 

    随着时代的发展,在阅读方式上,人们已经不能满足于通过纯文字来获得知识和信息,图画以其直观、鲜活的形象越来越受到欢迎,图文结合成为时下书籍的一种流行的编写形式。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阅读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在这个背景下,《图说中国法律史守望和谐的法文明》(以下简称《图说中国法律史》)一书问世可谓恰逢其时,不过,尽管这本书面向大众,却并不媚俗,相较于许多快餐性质的图文书,《图说中国法律史》更有着一种图以载道的诉求,通过通俗易懂的方式,追本溯源,带领读者重新认识中国历史上的法文明是本书作者作出的一种尝试。

 

                          图解中国古代法的真实景象

 

    本书的前言中,作者指出,一说起中国古代的法,人们就会想起血淋淋的酷刑、令人窒息的枷锁、阴暗的监狱和公堂上的板子。中国古代社会中的法就是刑,或干脆说中国古代社会是一个有刑无法的社会,是一个恐怖专制的国度——不知曾几何时,礼仪之邦的中国法律在人们的心目中留下了如此野蛮愚昧的形象,这其实反映出一个问题:对于中国古代法的运作状况,人们自己的脑海里通常是有一套图画在的,而且,这些血淋淋,阴暗恐怖的图画使得人们对于中国的古代法产生了极其负面的认识。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答案是否定的。中国古代社会并非没有恐怖专制的时期,但须知恐怖专制只会激化矛盾,引发民众反抗,即便压制一时,也难以长久,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中国历史上,横扫东方六国,一统天下的秦帝国,由于横征暴敛,严刑峻法,结果大泽乡起义,一呼百应,最终仅存续15年。从整体上看,中国作为一个延续五千年的古老国度,一直处在恐怖专制状态下,显然是不可能的。古代中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天灾人祸不断,对脆弱的占主导地位的农业文明造成巨大冲击,整个国家经不起剧烈的折腾,要的是一种细水长流的生存模式。对统治者而言,在天时不利的情况下,人和是他们不得不极力追求的,所以,我们能看到在天灾严重之时,皇帝们经常下罪己诏承担责任。司法上,也通过死刑复奏、赦免制度、会审制度等措施,尽可能地缓和社会矛盾,以求统治的长久延续。中国历史上,各主要王朝的平均存续时间超过200年,若不是有众多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尤其是法治方面的宽严相济,那它们的统治时间很难有如此之长。

    现实中,人们对中国古代法的误解又因何产生呢?这种现象与传媒的错误引导以及人们对于负面信息的夸大性解读应当有密切的关联。由于时代相隔久远,现代人不可能对中国古代法的运作状况有切实、直观的了解,广泛接触到古代法遗产(如古代律典、旧式衙门、乡规民约等)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对于古代法的认识,人们通常是通过文学作品,影视作品获得的。值得注意的是,如今对历史的戏说正蔚然成风,眼球经济时代,传媒为了赢得市场,无论是文学创作,还是影视拍摄,都朝着出品速度越来越快,作品噱头越来越多的方向发展,对于历史,他们很少去考证真实性,却更多地去制造冲突性。最终,我们所能看到的古代社会,就呈现出了一个唐冠汉戴稀松平常,阴谋诡计家常便饭的景象,其中所反映出来的中国古代法,也就不能期望有什么正确的评价了。

    不幸的是,许多人恰恰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形成了对于中国古代法的认识,甚至于那些没有被传媒作品反映出来的东西,人们也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在自己脑中完成了图像回放,而最终形成的那些图画,甚至比传媒提供的那些更加触目惊心。值得庆幸的是,现代社会中毕竟还留存下了一些关于中国古代法积极面的证据,就像是《图说中国法律史》一书反映出的那样,通过接诏赦官班仪仗行次图三县衙门的登闻鼓等图,我们不难看出中国古代统治者的慎刑慎罚思想,而宋太宗所立的戒贪碑和云南路南县民众自发立起的臭碑,则反映了从上到下,整个社会对于贪赃舞弊行为的痛恨与否定,节孝流芳牌坊以及众多与相关的制度构建,也让人们看到,中国古代法不只有惩罚的作用,同样有表彰的功能。与那些经过主观过度加工,已然失真的图画相比,这些古来有之,客观存在的图画无疑更值得进驻人们记忆中。

 

                        揭示古代法文明的文化符号

 

    一种文化,要想凸显自己的独特性,必须树立相应的文化符号,使人们能迅速地加以识别,乃至培养起对它的认同感;一种文明,更是需要众多的文化符号来体现自身的价值和生命力,并且通过它们来培养人们对其的向心力和归属感。中国古代的法文明自然也不会例外,在数千年的古代法发展历程中,法律思想不断地演变、调整,具体的制度也在不断地演进中,大浪淘沙始见金,这个过程中,总能沉淀下一些体现核心价值的东西,或是思想,如天理国法人情;或是制度,如死刑复奏制度,或是具体的事物,如《獬豸图》,这些都可以看作是中国古代法文明的文化符号

    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古代的法文明有着大量的礼的因子存在,从西周开始,礼之所去,刑之所取,失礼则入刑,相为表里者也的精神就贯彻于中国古代社会中,礼所具备的自我纠正功能和权威效力,使得刑不必过度地展露锋芒,社会就能维持正常的运转,只有在礼所确立的秩序受到破坏时,刑才有显露它的威慑作用和惩罚作用的必要性。

    因此,能够体现古代法文明的文化符号不限于律典、监狱、司法程序等一般意义上的法律因子,体现乡村宗族自治精神的乡规民约,体现国家对忠孝行为表彰的母教一人碑旌表碑等,也都可以归为此类,《图说中国法律史》一书便全方位地展现了这些今人难得一见的文化符号。在这些文化符号中,《獬豸图》能令人联想到司法官所应具有的明断是非的职能,在各地树立的旌表牌坊官箴碑等,也能对当地民众的是非观和荣辱观产生影响,或许一块母教一人碑发挥不了太大的作用,但一旦诸多文化符号形成了合力,也会像一个磁场一般,对其所接触到的人产生巨大影响力,一个生活在古代社会的人,平日里,受到伦常礼教思想的熏陶,看着刻在石碑上的规范行为的乡规民约,瞧着树立在村中的表彰忠孝的旌表牌坊,潜移默化之中,其一举一动很难不会受到正面的影响。

    如今,我们正在积极建立现代法治社会,新的历史环境下,也需要新的文化符号,不过,在形式上效仿西方,让法官穿上法袍,拿起法槌之余,我们也不妨回头看看中国古代,或许从中也能找到不少值得借鉴的地方。

 

                        探索中国法律史的阐释方式 

 

    现在,在很多讲述中国法律史的书中,体例通常是按照现代部门法的思路编排,对于习惯现代法学教育的人来说,这样的体例看起来很亲切,但是,作为以中国法律史为主题的书,这样的阐释方式总让人感觉缺少了什么。这些书籍离现实社会太近,离古代社会又太远了。

    而《图说中国法律史》一书让人看到了新的气象,从体例上看,这本书颇具心思,并没有遵循习惯上的按朝代或是阶段来分类,然后横向的将各种法律史现象比较一番,而是采用专题分类的方法,分为人物编典籍编法律体系编司法制度编,每编都有很清晰的纵向发展脉络,这种体例,无论是一般读者,还是学习、研究法律的人都能方便地有的放矢地寻找自己需要的信息。

    从内容看,本书也有诸多亮点,例如,典籍编中,除了我们常见的律典之外,对于乡规民约、家法族规以及律学著作的介绍,让我们能够更为全面地了解古代法制的发展情况,法律体系编中更是别出心裁的用以传统六部为纲,介绍了法律与古代社会方方面面的关系,让人们可以了解,古代法律并不是仅仅有惩罚功能,它更是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人们的压力越来越大。在吸收知识方面,人们的功利化态度非常明显,传统的人文学科由此受到了很大冲击,法律史也是如此,甚至有人悲观地认为,法律史将成为一门绝学。在这种情况下,法律史学人必须有自救的心态,最好的方式就是走出书城,推销自己,让大众重新认识到这门学科的价值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讲,《图说中国法律史》迈出了很重要的一步,也是一次有益的尝试。

录入编辑: 蒋家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