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3月31日晚,第89期明德法律文化论坛暨第101期法理论坛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601报告厅成功举办。云南大学法学院王启梁教授作了题为“法学研究中的田野调查与写作”的学术讲座。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尤陈俊副教授担当了本次讲座的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黄家亮副教授、北京大学法学院侯猛副教授、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陈寒非副教授作为嘉宾参加了此次学术讲座。
尤陈俊副教授对主讲人王启梁教授作了简要的介绍,并向到场嘉宾表示感谢。
王启梁教授表示,今天的讲座将较少地提及理论的内容,更多的是希望向大家展示我们要如何做法学调查。此次讲座的内容主要包括四个部分:为什么要进入田野、无处不在的田野、如何开展田野调查以及调查完成后的写作。
第一部分,王启梁教授从学术视角与成长视角两个维度上阐述了我们为什么要进入田野,即为什么要进行田野调查。王启梁教授通过对五个问题的阐述,生动具体地对此部分主题进行了解答。最后,王启梁教授总结了三个理想的研究视角融合:一是获得内部视角和外部视角的结合;二是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获得一种沟通和视域融合;三是法律实践-法律教义-法律理论-社会实际之间获得一种整体性观察和反思性理解。
讲座第二部分的主题是无处不在的田野。我们探讨田野在哪里,其实就是探讨去哪里做社会调查。王启梁教授指出,所有存在着法律实践的领域都可能成为法律研究的田野,田野是无处不在的。
讲座的第三部分,王启梁教授围绕调查的前期准备、调查开始后的具体操作和基本调查方法、调查中的注意事项等问题,向大家阐述了如何开展田野调查。王启梁教授通过分析其亲历的“曼村枇杷鬼”案例,展示了主客位分析的方法以及主客观研究视角相结合的必要性。同时也告诉我们,仅仅从合法性视角进行评价是不够的,我们要理解荒谬是学者工作的重要部分,因为一切荒谬背后都可能有着重要的逻辑和原因。
讲座的最后,王启梁教授讲述了如何进行田野调查后的写作。王启梁教授指出,经验导向的研究并不意味着理论在研究中处于次要地位,我们必须认识到,好的田野写作立基于对重要事实、细节、过程及背景的清晰呈现和描述。基于前两个要点,对研究者更高的要求是,经验导向的研究和写作必须同时具备反思性。
在最后的提问交流环节,在场的老师和同学就自己关心的问题与王启梁教授进行了交流,王启梁教授一一做了耐心解答。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尤陈俊副教授做了最后的总结,历时两个多小时的论坛在融洽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文/陈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