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 首页 > 明德论坛 >  

明德法律文化论坛第86期在我院成功举行:韩秀桃教授主讲“地方政府依法治理——形势、问题与思路”

201672日晚7点由中国人民大学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共同主办的明德法律文化论坛第86期在中国人民大学明德法学楼725会议室成功举行。本期论坛由法学院校友司法部法律援助中心主任韩秀桃研究员(教授)主讲,题目为“地方政府依法治理——形势、问题与思路”。主持人是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姜栋副教授。法学院校友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吴永明教授、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博士生导师夏新华教授、曲阜师范大学法学院院长袁兆春教授作为嘉宾出席了本次论坛;另有来自中国人民大学、苏州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华东政法大学、青岛大学、西北工业大学、北京邮电大学、山东科技大学、安庆师范学院等十几所大学、科研机构的近二十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次论坛。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党委书记、副院长林嘉教授出席并致辞。

论坛按惯例,由主持人姜栋副教授对本次论坛邀请的主讲人作简要介绍。在主讲人开讲前,林嘉书记致辞,欢迎韩秀桃教授及各位嘉宾回母校出席论坛,欢迎各位专家学者参加明德法律文化论坛及第二天将要举行的《法律文化研究》编辑部的工作会议。林嘉书记对明德法律文化论坛一直不懈地努力弘扬传统法律文化的工作给予肯定并感谢学界同人对人大法学院法律文化学术研究工作的大力支持。

 

 

在主讲环节,韩秀桃教授从“面临的形势”、“存在的问题”、“解决的思路”三个方面对“地方政府依法治理”展开讲述。

 

 

韩秀桃教授认为现阶段地方政府依法治理面临以下形势:权力机关对地方政府监督越来越强;司法机关对政府监督越来越严格;社会对政府依法行政的要求越来越高。面临这样的形势,地方政府则存在权力和责任两方面的问题,权力问题主要体现在权力边界不清晰;权力运行不规范;权力监督不到位。责任问题则需要再次深入反思“责任是什么?”、“责任在哪里?”、“如何去追责?”三方面的问题。针对以上问题,韩教授提出了五个解决办法:一是编制三张清单(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完善制度体系;二是规范行政执法,严格责任追究;三是尊重司法权威,重视基层实践;四是用好法律顾问,坚持依法治理;五是抓住关键少数,强化法治思维。

在讨论环节,主讲人及各位专家、学者共同回顾了明德法律文化论坛、明德法律文化沙龙在曾宪义先生主持下开创、发展的历程;缅怀曾宪义先生在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研究中所建立的功业及对学生后辈的教导;也对当下法律文化研究的状况、方法、趋势与重要性各抒己见。

主讲人理论联系实际、古今贯通的演讲受到专家、学者及参加论坛的学生的由衷赞扬,大家也就此发表了各自的观点和看法。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叶秋华教授认为,中国依法治国目标的实现任重道远,要实现这样一个伟大目标,必须立足于自己国家的国情和民情,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当下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法律人应用于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结合具体的国情、民情、法情来学习,努力推动社会的发展、法治的进步。西北工业大学人文与经法学院肖周录教授认为,地方政府依法治理是依法治国的根基,地方政府依法治理的好坏决定着依法治国的成败。而地方政府要真正提高依法治理的水平,必须要有法律人才的参与。此外,地方政府依法治理要着重处理两方面的事项:一是要限制地方权力,约束地方政府的行为。二是要理清党和政府、政府和百姓、政府和社会的关系。江西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席吴永明教授认为,为了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必须要以法治为矛、不断推进依法治国的水平和能力。在目前社会舆情极其复杂的情况下,法律人更应当站出来讲理、讲法,引导社会舆论向着正确方向发展。湖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夏新华教授认为,理论研究需要与实践相结合,一个只懂法条的人不一定能解决问题,还需要对政策、历史、社会舆情的把握等。法史学人要有足够的自信,发挥自己的长处,做出自己的贡献。华中科技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力教授认为,进行学术研究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但学者应当与现实保持适当的距离,保持理性的思考。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冯玉军教授认为,共和国法治走到今天,道路清晰、方向明确但确实是举步维艰。无论如何,法治确实是在向前走的,对此法律学人应该充满信心。苏州大学法学院方潇教授认为,法治的关键在于规范政府权力运行。地方权力运行很不规范的现实出在官员的任命制度,地方虽有选举,但官员只对上不对下。此外地方政府依法治理,还存在一个依什么法的问题,法是良法还是恶法,依法治理的结果相应也有天壤之别。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张世明教授认为,中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发展的关键时期,内部的稳定非常重要。没有内部的稳定,其他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法治要从基层开始,基层搞好了,法治中国才有希望。另外,发展自己的理论必须要扎扎实实进行个案研究,在个案中升华出理论。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法律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马小红教授介绍了本次论坛的缘起和意义。马小红教授感谢各位参加论坛的校友与来宾对法律文化研究中心工作的支持和鼓励并向各位汇报了曾宪义先生生前一直致力于的中心三项工作的目前进展情况。第一,开办明德法律文化论坛和沙龙。这项工作一直都在进行中而且影响逐渐扩大。第二,建设中华法律文化网。这项工作也一直在进行中。现在中心与北京市法学会中国法律文化研究会都有自己的网站,中心网站更偏重学术,北京市法律文化研究网站则略偏重实务。在曾宪义法学教育与法律文化基金会的支持下,目前网站正在改版扩容。第三,编辑《法律文化研究》年刊。这项工作曾因各种原因停顿了两年,现在改版以“专题”的形式继续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已经出版了两集。年刊编辑部每年召开两次会,一次征稿,一次定稿。明天要召开的“中华法文明.澳门法律文化专题研讨会”就是对已经出版的论文集的第七、第八辑进行总结,并确定今后的出版专题。马小红教授结合主讲人的演讲论题,回忆了曾宪义先生立足现实,弘扬优秀法律文化的远大抱负和高屋建瓴的教诲。她认为学术需要交流,只有在交流中、在观点的碰撞中学术才能深入发展。针对目前的法史研究,马小红教授认为,法史研究在发展中面临着很多的壁垒,作为学者应该有实事求是的勇气,突破这些壁垒,推进学术向前发展。法史的研究要保持一种开放的心态,要与理论联系、与部门法相联系、与实践联系,不能作茧自缚。当然,无论是法史研究,还是法律文化研究,都需要学者有“板凳甘坐十年冷”的定力和勇气。学术研究不要纠缠“有用”、“无用”之类的争论,因为“有用”、“无用”都是“用”,“有用”有有用之“用”,“无用”有无用之“用”。

历时近三个小时,论坛在亲切、融洽、热烈的氛围中圆满结束。

录入编辑: 张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