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SBN:978-7-300-09107-5
作者:彼得·凯恩
定价:55.00元
字数:463 千字
出版日期:
内容简介:
对于侵权制度的研究,作者在一个更广的视角上来审视人身伤害的法律和实践。它不仅仅论述人身伤害损害赔偿的侵权法理论及实践,而且还从英国的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分析受害人获得的侵权损害赔偿问题。该书分为六个部分19章,首先介绍事故、赔偿及法律的前景问题,然后分别论述了理论上的侵权制度、运行中的侵权法体系以及其他赔偿制度,最后作了总括分析和对21世纪赔偿制度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译后序:
本书不仅具有无可置疑的学术价值,更因其研究背景的广阔,使其对事故或疾病所致的受害人获得补偿得出独特的见解,对侵权制度作者的结论是:侵权制度极不公平。因为极低比例的受害人(依据1978年皮尔逊报告为6.5%)依据侵权法获得了赔偿,而其他如此高比例的受害人则仅仅能得到补偿数额极低的社会保障金。
对于侵权制度的研究,作者在一个更广的视角上来审视人身伤害的法律和实践。它不仅仅论述人身伤害损害赔偿的侵权法理论及实践,而且还从英国的司法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来分析受害人获得的侵权损害赔偿问题:如在大多数案件中废除人身伤害案件的法律援助,不成功不收费的律师收费模式及其保险的广泛应用,工业生产中人身伤害的急增,抱怨者所认为的英国的赔偿文化正在遭受着保险的危机等诸多的方面,对侵权法的变革问题进行论述。作者认为,尽管英国侵权法在最近改革不断,但依然存在众多的缺陷,而对侵权法进行革命的时机已经成熟。其提出的对策是采用像新西兰那样的无过错平等赔偿制度,这将可以使更多的人得到补偿也可以减少制度的运行成本。但cane教授发现,在现行制度中既得利益集团反对这一提议并阻碍无过错赔偿制度的建立。
当然本书也不是十全十美,如其采取的数据依然是1978年皮尔逊报告的内容,在保护消费者的浪潮下,英国已经发生了重要的变化,这一数据是否依然能代表当前的现实?但瑕不掩玉,该书一版再版,已经证明了其本身的价值。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的导读本已由中国人民大学在2006年出版,读者可以将本书与导读本想到对照,这既令译者略感心安,因为读者可以与本书进行对照而不至于受译者误译的影响,但也督促译者极尽小心和细心地进行翻译。
借此表述需要感谢的人,感谢我们的父母与家人,他们一直在默默的支持着我们,极尽辛劳;感谢我们的导师,他们的严格要求使得我们取得更大的进步;感谢我们的同学,他们的关怀与帮助让我们顺利译完该书;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的郭红、班晓琼编辑,他们不计回报的辛勤付出,才使得本书得以尽早的问世;而本书的校对人员对本书所提出的修改意见使本书增色较多。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感谢所有帮助过我们的善良的人!
文责自负,书中的任何错误,均由译者承担。因译者的英文水平有限,中文表述呆板,所以还请方家不吝指教。
章节目录:
第一部分 前景问题
第一章 导 言
1.事故赔偿
2.混合社会中的混合制度
3.事实与数字
第二部分 理论上的侵权制度
第二章 作为责任基础的过错
1.侵权法的理论基础
2.作为侵权责任基础的过失
3.过错原则
4.作为过错表现形式的过失
5.诉讼中原告的行为
第三章 过失侵权的范围
1.注意义务的本质
2.承担注意义务的特定情况
3.精神震惊
4.家庭成员的赔偿请求
第四章 对过错原则的偏离
1.过错责任和严格责任
2.程序法上的设计
3.法定义务的违反
4.合同义务
5.由赖兰兹诉弗莱彻(Rylands v Fletcher)案看动物致人伤害
6.连带责任
7.替代责任
8.产品责任
9.皮尔逊委员会对扩展严格责任的建议
第五章 因果关系和间接损害
1.事实上的因果关系
2.对事实原因所生责任的法律限制
3.结论
第六章 个人损害及死亡的赔偿金
1.一次性赔偿
2.全额赔偿
3.对收入损失的全额赔偿:这合理吗?
4.全额赔偿
5.无形损失
6.总量极限
7.惩罚性赔偿
第七章 对过错责任的评价
罪状1:应付赔偿金额与过错程度无关
罪状2:损害赔偿与被告的经济状况无关
罪状3:疏忽并不等同于道德上的可谴责性
罪状4:过错责任原告的行为或需求重视不足
罪状5:基于公平的考量,无过错有时也要承担赔偿责任
罪状6:对过错进行裁定非常困难
罪状7:过错原则助长了责难文化的兴盛而阻碍了对自己负责观念的学成
第三部分 运行中的侵权法体系
第八章 请求权和原告
1.事故受害人及原告
2.人们为什么(不)提起侵权索赔
3.特殊类型的索赔
第九章 被告及保险人
1.被告人为个人的情形
2.雇主和公司作为侵权被告人的情形
3.保险人
4.责任保险的本质
5.责任保险的一些问题
6.为了他人利益的第一方保险
7.责任保险对法律的影响
8.机动车保险局
第十章 审理与和解
1.和解的重要性
2.获得法律援助和筹集侵权损害赔偿的经费
3协商过程
4.在谈判破裂时
5.进行和解需要的时间
6.损害赔偿的数额
第四部分 其他赔偿制度
第十一章 第一方保险
1.第一方保险的类型
2.与侵权责任相比的第一方保险
第十二章 刑事伤害赔偿
1.侵权索赔
2.赔偿令
3.其他来源的赔偿
4.刑事伤害赔偿方案
第十三章 社会保障制度
1.社会保障制度的基础
2.贝弗里奇报告与1946年系列法案
3.自1946年以来的发展
4.工业伤害制度
5.非工业残疾
6.残疾人国家供给范围内的优先权
7.收入补助津贴
8.诈骗与滥用
第十四章 其他方式的帮助
1.税收制度
2.社会服务事业
第五部分 总括的图景
第十五章 过多的制度
1.超损害补偿的概念
2.补偿制度的选择
3.代位
4.侵权损害赔偿制度与其他补偿制度
5.刑事伤害与其他补偿
第十六章 自然和人为原因
1.问题
2.对人为原因造成的损害是社会的“责任”?
3.保护合理性期待
4.平等主义及问题的界限
第十七章 补偿制度的运行成本及承担人
1.侵权制度的运行成本
2.非侵权损害制度的费用
3.刑事伤害补偿的费用
第十八章 赔偿制度的功能
1.赔偿
2.分散损失distribution of losses
3.风险分配
4.惩罚
5.矫正正义
6.证实或满足
7.遏制和预防
第六部分 未来
第十九章 21世纪的事故赔偿
1.基本问题
2.提案与方案
3.前进的道路
4.财产损害
5.保险业与律师的作用
作者简介:
彼得•凯恩(Peter Cane) 自1997年至今,一直为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社会科学研究院的法律教授。从20年前其在牛津大学基督圣体学院任教以来,其研究领域一直极为广泛。研究领域为:义务法,特别是侵权法;公法,特别是行政法和法理学。最近出版的著作为:2002年《法律和道德中的责任》(Responsibility in Law and Morality),与Mark Tushnet教授合作出版了《牛津法理学手册》(The Oxford Handbook of Legal Studies)。
译者简介:
王仰光 1977年生,男,山东冠县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曾在《法学论坛》、《人民司法》等发表文章数篇,主编《物业纠纷维权自助》,并参编了《新公司法修改热点问题讲座》、《物权法解读与应用》、《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释义》等书。
朱呈义 1978年生,男,山东临沂人,法学博士,任职于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
陈龙业 1982年10月生,男,山东莒县人,现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民商法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侵权责任法、物权法。已在《中日民商法研究》、《河南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兰州学刊》、《中美法律评论》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著作《质权、留置权》,参编《中国侵权责任法草案学者建议稿》、《精神损害赔偿全程指南》等书。
吕杰,1978年出生,女,山东高唐人,法学硕士,山东经济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