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七章 秋风万里宦海迷茫
第一节 周游欧美八万里
甲午战争之败与《马关条约》的签定,使李鸿章遭到全国上下的强烈抨击和痛诟,一时间,骂声四起,不绝于耳。当朝理政的慈禧太后虽然深知他的苦衷,却无奈于各方舆论压力,只好让他从仕途的顶峰上跌落下来:先后失去了直隶总督、北洋大臣的要职,只为他保留了文华殿大学士的头衔。
李鸿章在北京没有房产,他闲居在北京东安门外冰盏胡同的贤良寺内。贤良寺是由雍正时怡贤亲王的房子改建而成,这里环境优雅,安静宜人。这时的李鸿章,忽然脱离了数十载繁巨忙乱的政治生活,虽然有些不太习惯,但心态还是很好的。李鸿章觉得,自己竟一下子落得一个自在,虽然身后有势如潮涌滚滚而来的骂名,那又如何?又能如何?李鸿章每天的生活很有规律,保持着在军营时候的习惯。早晨六七点起床,早点之后看看文件,写写字。要知道,很久以来,他都没有时间能够安下心来练练书法了,写字就得心静。他最喜欢的是王羲之的书法,这段时间李鸿章主要书写怀仁所集的碑帖。午饭之后,李鸿章就在走廊里散步。散步时他从来都是穿着短衣,特别冷的时候才穿长衫。散步后午睡一两个小时,然后召开幕僚会议。晚餐之后,让幕僚随意,自己再看看书写写字,然后就睡觉了。李鸿章生活如此规律,得益于他的老师曾国藩。李鸿章刚刚到曾府做幕僚的时候,由于在京城翰林散漫惯了,所以很不习惯曾国藩的一些规矩。曾国藩每天黎明时分就会起床,然后等到幕僚们都到了之后,才开始吃饭。李鸿章晚上喜欢看书,通常睡觉很晚,早晨不愿意起来。对于大家一起吃早餐,特别不适应。
有一次,李鸿章不想起床,推说自己头疼。曾国藩再三派人请他起来,并说大家都在等你一个人。李鸿章无奈地来到餐厅时,看见大家都在等着自己,觉得有点不好意思。饭后,曾国藩特别对李鸿章说道:在我这里,讲究的是一个“诚”字。当下,李鸿章感到十分羞愧,聪敏过人的老师已然窥到了他的全部。从此,他改掉了睡懒觉的习惯。曾国藩的一位孙女婿吴永,在李鸿章晚年的时候跟随过他。据吴永说,李鸿章的生活规律和曾国藩十分相像,简直如出一辙。
在这段悠闲的时间里,李鸿章想了很多问题。一次,他对吴永说:我办了一辈子的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如一间破屋,由裱糊匠东补西贴,居然成一净室,虽明知为纸片裱糊,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风雨,打成几个窟窿,随时补葺,亦可支吾对付。仍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预备何种修葺材料,何种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这番蕴意深长的话,让吴永听后感慨良多。 甲午之战和《马关条约》之后,清廷对日本的政策主流认识慢慢变成了“联俄抗日”。因为沙俄在大清帝国最艰难的时候跳出来帮忙要回了辽东半岛。另外,清廷也想利用沙俄牵制日本。其中以两江总督刘坤一说得最为明确:威胁大清国的国家以日本为最,日本企图占领东北的野心积蓄已久,而俄国因与大清帝国东北接壤必最不愿意。所以“我若乘此时与之深相结纳,互为声援,并稍予便宜,俄必乐从我”。 大臣们想到
1896 年 2 月,清廷决定派李鸿章出使俄国。另外,考虑到李鸿章赋闲在家,慈禧决定借机让他出游欧美,联络和列强的感情。开始,李鸿章以在马关被刺为由一再推辞,而清廷则坚决不准。当李鸿章认为确实到了“众望所归”的时候,才表示自己“非敢爱身,惟虞辱命”,只要“一息尚存,万程当赴”。
经过一个多月的航行,李鸿章先到达的是俄国。关于李氏访问俄国的问题,我们将在后面专门讲述,此处先讲讲他在其他国家的游历经过。
在德国期间,李鸿章两次同德国外交大臣马纱尔进行政治会谈,还拜会了德国前首相俾斯麦,参加商会宴请,参观工厂。李鸿章被西方人称为“东方的俾斯麦”,此次在李鸿章下榻的行馆里,墙上就挂着李鸿章和俾斯麦的照片。李鸿章和俾斯麦二人相谈甚欢。在双方交谈之中,李鸿章说起自己被称为“东方的俾斯麦”。俾斯麦随即笑着说:可是我没有希望成为“西方的李鸿章”啊!
这里还有一个关于他们的小故事——俾斯麦对中国的箭术十分好奇,所以想看看中国的箭术是什么样子,李鸿章很痛快地答应了。李鸿章派人表演了步箭和马箭等等,看得俾斯麦十分高兴。表演结束之后,卫队长报告李鸿章说,总共发了 100 支箭,99 支箭都在靶上,少了一支箭。过了一会,卫队长又报告说,射手 20 人,现在只有 19 人,少了一个。于是俾斯麦派人去找,结果发现这个射手头上中箭躺在地上。原来,这个射手叫张乐堂,因不小心被别的射手误伤了,箭正好穿过了他两边的太阳穴。李鸿章立即命人给张看病。外科医生把这名射手太阳穴两边的箭锯掉,并说已经治好。李鸿章生气地问:那脑子里的箭怎么办?医生说:那是内科的事情了。大人可以让他去找内科医生。李鸿章说:他现在都不能站起来,怎么找医生?外科医生说:只要大人吩咐的事情,谁敢不从?于是,李鸿章命令道:张乐堂站起来!于是张乐堂果然站了起来,去找内科医生了。俾斯麦看到这一切,觉得十分惊奇,于是问李鸿章:是什么力量让这位士兵站起来的?李鸿章不无得意的说:这就是中国军人的服从精神,他们以服从长官的命令为天职。俾斯麦听了之后,佩服得一时竟说不出话来。
由于时间紧迫,李鸿章只在这个低地国家访问了 3 天,就于
在结束了对比利时的考察访问以后,李鸿章一行于
法国总统富尔,应邀参观了法军为国庆而举行的军事表演,参加法国国庆活动。晚上李鸿章夜游塞纳河,感受到了法国人的浪漫。李鸿章同法国外交部汉诺多就“照镑加税”一事进行磋商,先后参观了报社、学校、博物院和厂矿企业,这些参观考察活动使他甚为满意。直到
在到达英国后,李鸿章晋见了维多利亚女皇,拜访了英国前首相格莱斯顿,同英国首相兼外交大臣索尔兹伯里就“照镑加税”问题进行会谈。李鸿章还访问了英国议院,先是到下议院旁听议员们讨论国事,再到上议院观看院中特设的“君主御座”,并同议员们交谈。在朴茨茅斯军港,他参观了英国海军舰队,盛赞英国海军“行列整肃,军容雄盛”。他还先后参观了英国的造船厂、枪炮厂、钢铁厂、电报局、银行等。英国先进的科技和军备,使他赞叹不已。大清国要员的访问,引起了英国人极大的关注。一位英国人这样描述了他所看到的73岁的李鸿章:他像来自另外一个世界的身材奇高、容貌慈祥的异乡人。他蓝色的长袍光彩夺目,步伐和举止端庄,向看他的每个人投以感激的优雅的微笑。从容貌看来,这一代或上一代人都会认为李鸿章难以接近,这不是因为他给你巨大的成就或人格力量的深刻印象,而是他的神采给人以威严的感觉,像是某种半神半人,自信超然,然而又有文雅和对苦苦挣扎的芸芸众生的优越感。李鸿章还兴致勃勃地参加了汇丰银行的招待会,当英国商人们表示要到中国去开拓市场的时候,思想开明而深谙经济之道的李鸿章,立即脱口而出:“实具同心。”
在前往加拿大的途中,路经美加边境时,他参观了美加边境的尼亚加拉大瀑布,尽情观赏了这里的自然风光,然后才前往多伦多。在多伦多稍事停留后,李鸿章一行来到加拿大西海岸城市温哥华。至此,李鸿章访问欧美的活动全部结束。
应该承认,在古稀高龄的他来说,这实属不易之举。李鸿章成为清代大臣中第一个进行环球访问的人。在这次访问中,李鸿章亲自考察了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和文化,亲眼看到了西方的社会现实,打开了眼界。他深切地体察到了中国和西方的巨大差距,深感西方“各国强盛,中国贫弱,须亟设法”。回国之后,他如实地向光绪帝和慈禧太后陈述了所见所闻,希望中国能尽快赶上西方列强。